杏花春雨的韵律,小桥流水的柔情,深闺的帷幔,又如何能遮掩,你与生俱来的魅力——四川巴中平昌之翻山饺子!
清出雏形,浅笑嫣然
清咸丰年间,国泰民安。殷红的帷幕帘卷开肃穆的夜晚,隐处唢呐锣鼓喧天,观众宽心四下坐,一出好戏正开腔。只见一男子于堂皇舞台之上,系一红绸带,尽显豪放之姿;挥动双铰,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长绳,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舞出人间所愿,流光于眉眼动人中刻录悠悠中华儿女的相思与忧愁,痴情与忠义,自那一方红台之上,舞一铿锵曲,尽展川东北文化渊源。
明代衰败 如泣如怨
及至清末,侵略的铁蹄蹂躏着美丽的土地。一曲荡人心魄的鼓声轻扬而起,诸男子用红布带子系在手中的两面钗子上,开始漫舞,舞者挥动两面铰子,翻来复去地击打。动作与动作之间不停顿、不间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动律。无数娇艳的花瓣轻轻翻飞于天地之间,缓缓落下。鼓声渐急,他们的身姿亦舞动得越来越快,饺带双飞,一双如烟的水眸欲语还休,一声声饺子引领着你回到了真正的家园,回到粮食的意境里去。你便知道那红色绸带,那铜质饺子,那有着象征意味的舞姿是吉祥、幸福、喜气、红火的化身,寄托着农人的憧憬、追求和希望。
重回舞台 惊艳时代
历史的痕迹,旧时的宝藏,一直在更新,也从未被遗忘。
一转身,被时光换了模样,抚去了疤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一次力压群芳。记事起,不论是寿丧,还是嫁取,都有它的身影, “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送亲”。一切如此自然且又约定俗成。饺子声时而凝重,时而沉吟,时而清脆时而激越。从乡村一路嚷着冲向城市,走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那一片生长麦子的土地,竟神奇般的孕育了赤红的翻山饺子。只见一群舞者激烈、粗犷奔放,并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饺子的腾空飞跃技巧,翻飞于大巴山中秀美的山川田园间,给人以英武、激越之感。眉宇间透着憨厚、淳朴的气质,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妙哉!妙哉!
“翻山铰子”如今已经成了巴中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这一独具大巴山特色的民间舞蹈,定能够铿锵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