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窗外。
远处温暖的橙色灯光配合着断断续续的雨声,渲染出黑夜里独有的宁静。
我正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着,冷风夹杂着几丝雨线飘进了窗,落在笔墨旁的水氤氲着,书香四溢。
㈠雾都孤儿
我记得这是一本给我影响很大的书,当是年幼第一本使我了解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哀的启蒙书。或许当时未必懂得许多,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心疼书中那个叫奥立弗的小孩,叹尽人世不如意,如今看来,却颇多了几分感慨。
孤儿奥立弗本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他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他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九岁就被送入一家棺材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而逃向梦中的天堂伦敦,却不想被小偷所骗,跌进了一个事先安排好的陷阱。由于遇到了好心人的搭救才得以转危为安,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说的作者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写作《雾都孤儿》时年仅二十五岁,却早已看透了这个黑暗社会的不公,反映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荒谬的斗争。借此小说抨击了当时英国的一些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
伦敦是著名的雾都,却不想在这迷幻的景色下有一层丑陋不堪的虚伪。奥立弗的遭遇便理所当然地被隐匿于其中。抛开同情与怜悯,剩下的是被狄更斯暴露的社会丑象,阅读的同时,能深深感受到来自心底最真切的呼唤。爱与被爱早已不能选择,沉默之余只叹一声:那些愚昧无知的人们啊,请珍惜眼前的幸福!
㈡狼图腾
你们可曾想过,有谁会历时三十二年去研究狼这个凶残的物种?有谁愿意呕心沥血为蒙古人也为卓绝的蒙古狼群去撰写这部鸿篇?答案就是姜戎。
作者姜戎,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在草原,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并与他亲爱的小狼共同患难,经历了青年时代痛苦的精神“游牧”,从酝酿——搜集资料——写作——出版,历时33年,方完成这本54万字的长篇。
《狼图腾》诞生之不易,自然有它过人之处。
它由十几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不得不使人发出追问:当年区区几十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横扫亚欧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民族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民族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的文化?
一连串的问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我们只唯有真正地去深入了解这本书。
在蒙古人看来,人、马、牛、羊、老鼠和狼,所有这些活物都是小命。但草和草原是大命。草原没了,大家统统没命。他们爱草原如命,这个“大命小命”的关系连西方读者都觉得很深刻,而蒙古人几百年前就有这种意识了。
一般人都认为“狼性”是富于攻击杀戮性,是凶残的。但是《狼图腾》中的“狼性”,是一种捍卫*独立的草原文化的生命力,是顽强进取,不屈不挠。
水草丰美的原始草原上,被汉人憎恨唾骂的狼,其实是何等优秀的物种。狼图腾精神对于今人何其重要。因为我们汉民族,既是农耕民族的后代,又是炎黄游牧族的传人。
狼山上,隐约有一双绿眼,狰狞地望穿黑夜……
散开来的墨水痕迹,终是淡了去。仿佛刚才一切都不曾发生,而我依然在保持着书写这个动作,每一分每一秒不曾松懈。
我写和我一同成长的书,写对它们的情有独钟,写下心里最直白的感受。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清丽,或感性,或温婉,或醇厚。细腻的情感有如被雨打湿的笔迹,静静晕染开来。如一缕青烟,如水面的涟漪,微微荡漾。而我对书的爱也如一丝清亮的风,在一盏接一盏在深邃的夜里灭去的灯光中飘渺而又不坚定,却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