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这套书非常喜欢,读了几遍,特别是对于喜欢的章节,更是反复阅读。读完后,大为感叹,这套书写的真是太好了。书中很多地方令我记忆深刻—不是因为它是科幻小说,有着目前人类未曾感想的科技,而是因为这部科幻小说能够把基础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深厚的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科学/科幻,不再是冷冰冰的事实依据与天马行空的奇妙幻想。相反,这部小说,很温情,满含人性。
(1)人性死于傲慢
这是我看小说时的第一个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个感
受呢?故事还得从小说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说起。人类在已知即将面临地球文明之外的外星人入侵(三体文明)时,无数宇宙飞船组成了太空舰队,筑起了太空防线,私以为固若金汤。这时候三体文明的先行者-名为水滴的探测器(顾名思义—探测器的外形结构神似水滴),不久之后就要到达地球。
那时候人类的自信心莫名的爆棚,完全没有想过最糟糕的情况,但后来去发生了--在短短数百秒内,所谓的防线在三体文明前脆弱的就像一层薄薄的纸,太不堪一击了。现在我们又对这种现象称之为“降维打击”。(小说第三部里面有一个更狠的降维打击,一张锡箔纸)
现在我们再次来复盘这一次与三体文明近距离的“约会”,为什么那时候人类会这么自信满满?我想那时的人类因为在科技经过几轮的发展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事物的基本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认为已知了这个宇宙绝大部分规律,这害了我们。但凡我们保持一点尊重,首先外太空的防线就不会这么弱不经风,有更多的战略选择/准备,完全可以避免全军覆没。水滴摧毁了太空舰队这一事实极大地打击了人类的自信心,不,应该说是摧毁自信。在小说中,作者对此说了一句话--人类死于傲慢。
人类死于傲慢,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距离。所以我把这句话改成了人性死于傲慢。此话怎讲?我们知道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但这个说起来容易,有时候并不容易做到(也包括我本人)。一个人会因为财富/权利/学识/荣誉等等的加持,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麻痹中,更有甚者,会产生高人一筹的优越感。当然,这种认知,理智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相。
那么真相是什么?个人的看法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有太多目前看起来不起眼的人,但你永远无法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不要试图去预测某个人的未来;不要因为那浅薄的相识就去判断别人,如果这么做了,最终会发现,这很愚蠢。
在大自然中,有一种称之为“蝴蝶效应”的现象。它讲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事物如此,更何况人乎?
对于企业来说,今天的世界500强不少都有一个初创/弱小的阶段,那么为什么最终能成长起来成为业界的标杆,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有一个外在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竞争对手在其弱小时,未给予尊重,有效地打击对手。等到别人成长起来时,一切皆已晚矣。无视一个起初弱小的竞争对手,最终被翻盘的案例比比皆是。
真正学会尊重,放下傲慢,这很重要。我也常用这句话警醒自己,人性死于傲慢。
(2)书中最佩服的人-罗辑
面对三体文明的入侵,地球的保卫者们选中了四个面壁者来应对这场危机。罗辑是其中之一。
他没有像其他面壁者一样,每日辛勤工作,苦思研究对策。相反,他吃喝玩乐,还娶了老婆,有了孩子,活的是越来越潇洒,滋润,以至于后来人们逐渐忘记了他也是一位面壁者。当时小说看到这里时,心想,此人真乃奇人也!
后来在三体文明逼近时,他又成为了首位“持剑者”。持剑者的工作环境有点单调:在地面之下数千米,日复一日地坐在一面巨大的墙壁之前,同时手里握着人类对三体文明的底牌。他不敢有一丝懈怠,因为身上肩负着人类的生死攸关。
孤身一人在面对一面墙壁几十年后,因为未曾说过话(也没有人去和他说话,因为他太关键了,不能让他有一点分心),以至于后来失去了语言能力,不会说话了。小说看到这里,非常感慨,时常在想,罗辑这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是否孤独?人类的命运皆系于他时,是否感觉亚历山大?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我无法得知,唯有钦佩二字。
(3)悖论
在小说的第三部--死神永生中,面对外星文明的入侵/打击,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发展光速飞船,其他都是徒劳。但发展光速飞船又意味着逃亡主义,只有有限的人才能够获救(因为所有的资源只能建造有限的光速飞船)。这必然会引起公愤,引起社会动荡。人人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全人类/国际法庭判决,但凡发现有任何组织/团体/个人开展光速飞船的研究后,将会被立即禁止,相关负责人全都判处死刑!!!(要知道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经没有死刑了,可想而知,开展光速飞船研究,后果很可怕)
这是一个悖论,想要获救却又被人类自身设置的规则所禁锢,这很难受,但是却无解。
小说中的这个悖论,我想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看不到了。回归到现实,其实还是有不少悖论跟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
自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当你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立足于当下,站稳脚跟时,必然导致的是有更少的时间去投资未来,思考未来。因为时间是守恒的。如何去平衡当下与未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的一个想法是:解决好了当下,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
人们经常钦佩于几十年如一日/初心未改的人。初心未改,坦率地讲:非常之难。因为人是会变的。如何在不忘初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相结合?是否选择坚持自我原则/底线/人生道路还是选择向现实妥协?
写到这里,仔细一想,人生到处是悖论,就看我们如何去平衡了。
文| 骆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