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开篇即讲三家分晋,指的是公元前403年晋国的三个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一分晋国为魏、赵、韩三国这件事情,但要讲清这个故事说起来有点话长,且另一家智氏也是无法跳过不说的。话说当时晋国王室的权力已经很小,国家大权主要掌握在几家大夫手中,后来基本上就是智、赵、韩、魏四家大夫联合执政了,这四家的权力、财力都很大。
这件事情须从智氏大夫智瑶说起。智瑶这个人据说是个高大英俊、坚毅果敢、能写善辩、才艺双全式的人物,但是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却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够仁厚,也就是不够善良,非仁义之辈。当初他老爸智宣子立他为继承人的时候,他们智氏的族人智果就曾下过“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这样的断言,就是说如果真的立了智瑶,那么智氏宗族肯定会灭亡。
智宣子死后,智瑶接过了智氏执掌的政权,史称智襄子。他有次无故向另三家大夫索要土地,当时的韩氏大夫韩康子不想给,他的家臣段规就对韩康子说:智瑶这个人呢,既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他肯定会率兵来攻打我们,不如就给了他吧。这样呢能助长他的骄妄之气,他必定还会再向其他人家索要,到时候若是有人不给他,他们双方打起来了,我们就可以从旁伺机行动了。韩康子一听,嘿,段规说的有道理,好,就这样办吧。于是给了智瑶“万家之邑”。智瑶一看这么容易就给了啊,心中不免高兴,于是又向当时的魏氏大夫魏桓子索要。魏桓子已准备好了不给,偏偏魏桓子也有一个家臣,叫任章,就问起来了:为什么不给他呢?魏桓子倒也干脆:因为无缘无故的索要,所以不给。于是这个任章也就像段规劝韩康子那样对魏桓子说道:他现在没有缘故的向我们索要土地,肯定会引起其他官员们的警惕、戒备之心。咱们呢,给他,来助长他的骄傲和轻敌之心,然后就可以和那些对他生了警惕之心的其他官员联起手来一起对付他了。任章在这时甚至还引用了《周书》中“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样的话来支持自已的提议。当然魏桓子听了也同意了,于是也给了智瑶一个万家之邑。
谁知道,本来以为一切顺利的智瑶却在赵氏大夫赵襄子那里吃了个闭门羹。呵呵,看来赵襄子身边是没有如段规、任章那样的谋士啊,他就是死活不给。跋扈惯了的智瑶不禁大怒,在公元前455年叫上韩康子、魏桓子率领智、韩、魏三家之兵开始攻打赵氏。当时赵襄子明知不敌就逃去了晋阳城(今山西太原)死守。这晋阳城本来就是赵襄子他老爸为赵氏家族安排的一个后路,由其家臣尹铎治理,对待晋阳的百姓比较宽厚,当然苛捐杂税收的也比较少。赵襄子他老爸赵简子去世前就曾经给他留下遗言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意思就是说,晋国要是有甚么危难的话,你呢,不要嫌尹铎官位不高,也不要怕到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将那里作为归宿啊!呵呵,看来有个有远见的老爸是很不错的哦。果然晋城的百姓有感赵氏宽待之德,这个时候与赵襄子倒真是同仇敌忾,死守城池,与智氏他们成了僵持之势。在这时智瑶的聪明开始显现出来了,原来晋阳城外有一条河,于是他就河中另开了一条水道引水灌进了晋阳城。晋阳城直被淹到城墙只剩三版就被淹没的地步,大水都泡塌了锅灶,城里青蛙孳生。就这样,晋阳百姓也没背叛赵氏的意思,依旧与其孤城死守。
有一天智瑶到城外巡视水势,当时魏桓子给他驾着车,韩康子还作他的骖乘,也就是作他的护卫。得意的智瑶就说了一句话:我今天才知道了,原来水也可以亡人国啊。他这句话不说不要紧,一说出口那边魏桓子和韩康子不觉就在下面做起了小动作,只见魏桓子用他的胳膊肘偷偷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轻轻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怎么回事啊?原来魏氏的封地安邑城外有汾水、韩氏的封地平阳城外有绛水啊!呵呵,事情就这么巧,看来魏桓子和韩康子两人此时不免是兔死狐悲了。二人的这种忧心忡忡的面孔偏被智瑶的一个谋士给看到了,于是就给智瑶作分析:本来咱们三家共同率兵前来围赵,如果胜利了自然也将是三家一起分赵,现在晋阳城破城在即,按说魏、韩二子应该高兴才对,结果他二人怎么满腹心事的样子呢,看来是必有反心啊。谁知这智瑶估计也是被胜利给冲昏了头脑,第二天就将谋士这番话告诉了魏、韩二子。这二人一听,那还得了,赶紧分辨,于是便说:这肯定是有小人替赵氏说话要离间我们哪,想让我们之间产生矛盾而放松了对赵襄子他们的攻击。如果不信你可以设想一下,你说我们干吗放着马上就要到手的赵氏田地不要而非去干那危险而且结果还不一定的事情呢?呵呵,或许他们的分辨听起来真的挺有道理,也或者智瑶那家伙对自己的*和威望确实太自负了,总之他没为这件事情和韩、魏儿子计较。倒是他那个谋士一看这种情形赶紧早作打算,请求出国到齐国去了。
赵襄子这边却派一个叫张孟谈的人在晚上偷偷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来了。这张孟谈就游说韩、魏二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啊,现在智瑶领着你们两家来攻打赵家,你们想没想过,如果赵家灭亡了下一步可就轮到你们韩、魏两家了啊。韩康子和魏桓子回答说其实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个样子,但是就怕事情还没办成就被泄漏出去,到时候这不是祸事一桩吗?这张孟谈便说,两位大人出谋划策后只说给我一个人听能有甚么妨害。于是韩康子、魏桓子就和赵孟谈偷偷约定好了起事的时间,然后又将他偷送回了晋阳城。隔天晚上趁天黑赵襄子派人到为引水灌晋阳城修所的堤坝上杀死了守堤的官兵,然后又扒开口子开始反灌智瑶的军营。这边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就乘智瑶军营里救水的时候率各自的军队三面夹攻,一举大败了智瑶。之后正如当初智果所预料的一样,他们不但杀死了智瑶,整个智氏家族的人全被杀光,智宗灭。
想当初智瑶本想要人家的土地,结果不但丢了性命,自己的土地也被人家给瓜分了。岂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后来,赵、韩、魏三家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向周朝廷请求分别封他们三家为诸侯。当时的周威烈王姬午心中或许有点不情愿吧,但看看周朝廷对诸侯的约束力已是大大不如从前,不答应恐怕也回天乏力,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下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三家分晋。
对于最后周威烈王姬午答应三家分晋司马光老爷子对周威烈王是颇有微词的。他举了当年周襄王姬郑处理的一件事情作为例子来作比较。原来当年姬郑曾因王位之争被他弟弟子带赶出过都城,不得已避难于郑国,是当时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帮他出头擒住了子带并将他迎回了都城。晋文公因此自恃功高而向姬郑请求等他死后能够享用与周天子一样的隧葬制,结果当时姬郑是这么回答他的:“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意思大概就是说隧葬是天子享用的礼制。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恐怕也是叔父您不想看到的吧,要不然的话,您有自己的土地,只管隧葬就是了,干吗还来请示我?于是晋文公有所忌惧而就此打住,这就是史上所说的晋文公问隧。与后来楚庄王问鼎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楚庄王问鼎那件事情更著名一些。
司马光老爷子认为,同样都是周王室疲弱的情况下,周襄王姬郑能够维护朝廷的礼制而婉拒拒礼的诸侯,使得周王室依然还是天下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一方霸主也不能凌驾其上。可周威烈王姬午倒好,晋国的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你不号令诸侯前去讨伐他们反而封赐他们位列于诸侯,这不是将周王朝最后的一点名分、最后一点礼制也给放弃了吗?所以说并不是晋国的三家大夫破坏了周朝廷礼制而实在是周天子自己破坏了周朝廷的礼制啊。
由司马光老爷子这段对比和议论又可见司马老爷子用心之良苦啊!
就这样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此后晋国国君还经历了晋烈公、孝公、靖公。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废晋靖公为平民,彻底瓜分了晋王室残余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