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书带我浏览完了“奇珍斋”在三代人手里的兴衰。从民国八年一直到1979年,三代的命运都被紧紧锁在了“玉”上。
民国八年,梁亦清数年如一日地在水凳上延续着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买家说多少钱就拿多少钱,他不可能想得到日后“奇珍斋”的名声会远渡到欧洲,但这一切又归功于他因信仰而收留了易卜拉欣——韩子奇。
韩子奇从小就跟随传教者四处朝拜,直到他见到了玉,他此生唯一的归宿。在汇远斋三年的忍辱负重,十年里辛苦创业,重振“奇珍斋”,这里不仅包含了自己对玉的着迷,更重要的是报答师父的“养育”之恩。
在英国的韩子奇,我认为他是糊涂的。自己玉王的称号响彻整片大英帝国,但仍然就坚守自己的玉王,不离不弃。远在中国的妻子——梁君壁,不仅操持家业,还要抚养未断奶的天星。而,他却“销魂独我情无限”。但是,我又认为这份“扭曲”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德国对英国进行大轰炸的岁月里,他是梁冰玉唯一的依赖,唯一的依托。他与梁君壁之间并没有夫妻间应有的感情——爱情。而正相反,他与梁冰玉之间的是最真挚的爱情。或许没有战争,他们不会相恋,韩子奇只会像许多百姓一样过着麻木的生活。梁冰玉说的没错;“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即使是在错的时间,只要遇上了对的人,我们难道没有权利去爱吗?
但,这种爱,这种自愿结合的爱在礼教面前是无耻的,是下流的。在礼教面前,梁冰玉只能走,留下新月远走高飞。在那个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被*在传统婚姻中,面对自己毫无感情的伴侣,过着麻木,毫无幸福可言的生活。这样的婚姻,难道不是一座大大的坟墓吗?
在外人看来,韩天星——韩子奇的大儿子的婚姻看似门当户对,美满幸福。但又有多少人知他的初恋是怎么不明不白地结束的?韩天星本与同是*的“切糕客”的大女儿相恋,二人情投意合,早已私定终身。但韩太太——梁君壁,却认为其家境贫寒,配不上“玉器韩”便自己用小伎俩,使二人从此形同陌路,不相往来。
与现在的众多家长一样,韩太太反对裸婚,支持“门当户对”。但他们又何曾考虑过感情?金钱就一定可以代替爱情吗?金钱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吗?金钱是万能的吗?
韩新月是本书中的主角,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人物。她是韩子奇的私生女,在韩家生活的快二十年中,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而正当她考入了自己生母曾经就读的学校——北大时,病魔又断送了一切。或者在她人生最后的三年,是楚雁潮在支撑着她。可是这份爱情也被挡在了礼教的门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二十年前梁冰玉获得了一份不合情理的爱情,二十年后她女儿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在送她去往二十七斋的路上,在未名湖畔为她朗诵诗歌:在备斋讨论译文:在医院许下诺言:在西厢房善意的谎言······在坟墓旁边的最后一面。
这段凄美的爱情以新月的长辞告终了······
十六年后,梁冰玉推开“博雅”宅的大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回民公墓的大树下,一位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伫立,小提琴诉说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布偶与祝英台》。
······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耳边仍旧回响:“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
【第2篇】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有关*的书,以前对于*的理解仅仅在于他们不能吃猪肉,*的姑娘要戴头巾。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于*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敬佩那些虔诚的*的,在这个物产丰润的时代他们仍然坚持节俭朴素的作风,*里的有些教义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是非常古老朴素的,如果按照*上说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都是违背宗教伦理的。
*的葬礼主要讲述了*家族三代的悲欢离合,梁亦清一个为玉而死的匠人,朴素的*,正是对于宗教的信仰,让他变得有些麻木了,当韩子奇提议做生意时他怒发冲冠,他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他安于现状不愿改变。这样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普遍的,他代表了民国前期那些还未受到西方思潮冲击的封建思想,而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思想中明显有现代化的思潮,这是新一代人在思想上的变革。
梁君璧和冰玉是梁亦清的女儿,韩子奇是梁亦清的徒弟,梁亦清为了雕琢玉而死,韩子奇为了重振家业,到害死其师傅的浦那里当学徒,忍辱负重,终于学到了许多经商的经验技巧,回到梁家,他凭着高超的琢玉技巧和*高尚的经商品德,很快把奇珍斋做大做强。其后又于梁君璧结婚,后来由于战争他为了保护他最为珍爱的玉器,把玉器运到英国,冰玉由于失恋不愿留伤心地同韩子奇一起来到英国 ,后来冰玉与韩子奇之间产生了深厚的爱情,于是他们在英国待了十年,回到中国后,韩子奇放不下他的玉也放不下他的天星,虽然他和冰玉有了新月,于是冰玉独自离开。梁君璧是一个典型的*家长,为了维护她的利益不惜毁掉三段爱情,先是韩子奇与冰玉,我感觉尽管韩子奇和冰玉的是纯洁的爱情,但是当他们在英国逍遥的时候,他们可记得那对艰难的母子是怎样度日的。梁君璧苦等了韩子奇十年等来的却是他抛弃妻子,在这方面我是非常同情君壁的,两个人得幸福不应该建立在一个人的痛苦之上。但是这样的悲剧结局也是无可避免的,我到现在也没有想出一个两全的办法让他们都脱离痛苦的深渊,诚然冰玉的离开让他们三个不在尴尬,但是冰玉的离开没有减少他们三个的半点痛苦,曾经我天真的想象如果离开的是梁君璧,那么结局会不会比较好呢?但又想想,那样我同情的也许是君壁了吧,作者真是残忍,把这么好的三个人折磨的这么痛苦。
君壁破坏的不仅是伤害她最深的韩子奇和玉儿,更是她最为宝贝最为心爱的儿子的爱情。就是因为她看不起天星所爱的女孩,不惜从中作梗,一次次的伤害他的儿子,逼着儿子与合自己意的女孩结婚。
也许新月是君壁伤害的人当中最为可怜的一个。她是那么的渴望母爱,可是君壁给她的永远是无尽的伤害,也许让君壁带着新月就是一个错。君壁每天面对着自己丈夫的私生女内心怎么会好过,可是新月有什么错呢?可怜的女孩遇到了一个真心爱她,才华横溢的楚雁潮,可是仅仅因为他不是*就被君壁拒之门外。可怜的新月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楚雁潮的依赖于渴望也许 就是爱情。那一刻我是多么希望楚雁潮能快点到,他知道么,新月是多么的想要见到他,新月有多想念他。多年后的那段梁祝,许多的爱许多的情,在新月的墓前。
也许是新月的死让君壁彻底的解脱,她要洗掉她身上的罪孽,她变得越来越虔诚。可怜的女人啊,何必呢?为何对新月的爱要在她死后才表现出来呢?
一本厚厚的书,看完了,心里沉甸甸的。
【第3篇】
玉 象征着财富 身份 地位
月 象征着纯洁 善良 明净
一部书、半个世纪、三代人、这就是《*的葬礼》讲述的故事。它写玉,这玉就是韩子奇一生的追求;它写月,这月就是新月生命的写照。霍达用这样一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兴衰,以此让我们对于*、对于回民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我们所了解的回民,一定是与宗教相结合的,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虔诚的*,他们信奉安拉,但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是在遇到困难和不顺时,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有安拉。
想了解*从何开始?也许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但作者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葬礼。对于*而言他们的观念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他们对于逝者不会像汉族一样进行厚葬,他们只会“清水洗三遍白布包起来”。记得曾经听过以为*唱过一首歌,歌的名字叫做《奔土》,唱的就是*送葬的一些事情,可见葬礼是作为了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感于该书一在民族。每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民族观念。作为一个在北方长大的少数民族,相比较而言对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就会存在一定的误解,这就是民族作为一个地域观念会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地域和民族的误解往往会被人们当做一种民族歧视,而在北大上学的新月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但就像书中说的“我有和你一样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我不是凭着习俗、惯例,甚至不是凭着可朽的躯体来和你说话,是我的灵魂在和你说话,就像我们都从坟墓里复现,站在上帝的脚旁,两人平等,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每个人不论他是什么民族,信仰什么宗教,他们的灵魂都是平等的。
有感于该书二在人生。韩子奇一生爱玉、嗜玉可最终还是为玉所累。收藏总是想要把东西永久的据为己有,往往到了最后是为他人而藏。新月在人生刚刚开始时却又草草的收场,渴望母爱的她依旧困惑着。人生总是有太多的磨难,韩子奇的的一生大起大落,但终未能离开玉。新月的一生苦,但依旧是那么的纯洁、善良。有血性的人决不曲意求得别人的重视、也不怕别人的忽视。有这样信仰的人生,也许就是*人生的写照。
作者说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
有感于该书三在爱情。不论是韩子奇和玉儿,还是新月和楚雁潮,他们的爱都是建立在彼此的共同信仰和一个共同爱好上的。书中的璧儿精于心计,在她眼中韩子奇的玉只是她生存的依靠,这也就决定了她和韩子奇永远也不可能走到一起。而韩子奇也把他对玉儿的爱全部给了新月。而新月和韩子奇的感情又是建立在两个人对于翻译的热爱,两个人在一起的沟通和交流都是以此为平台的。他们间的爱是美丽的、是纯洁的,让人心碎的爱。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很立体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着,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对于安拉的虔诚,万能的主永远都会在他们的身边。
一部书、一个不同的世界。长路漫漫,无限的思绪仍在飘荡,何处才是心灵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