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至今挂着一只拼成的老鹰,每个部位都精准衔接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是我从杨家埠买来的。
风筝制作一般分为两大步骤,一是烧制骨架,二是上色。至今手工艺人们仍在杨家埠里制作风筝。
走进一间昏暗的小屋,一股热浪飘来,只见几名老人正在烧制木条,神情专注,看似随意烧制那长短不一的木条,实则每根都能精准连接,哪怕是带着弧度,也能合在一起。这般精细恐怕连机器也未必能做到。另有几名老人在为布料上色,用毛刷均匀蘸取颜料刷在木板上,再将布料轻铺在上面,颜色便印于其上,与事先勾勒好的边框丝毫不差,可见其手法纯熟。我走进老人,问他:“老人家,这上色有讲究吗?还是随意上上颜色即可?”只见那老人顿时抬起头,却将毛刷轻轻放下,才对我说:“小姑娘,这就是你不懂了。这讲究可大着呢,不能有丁点差错。例如这木版,看见没,就是旁边这棵数。” 我顺着他的手望去,那是一棵古朴却显得十分坚硬的树。“对,对,就是它。木板一定要由它来制作,要不在刻花纹时容易裂,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变。再例如这颜料,一定要是花瓣制的,要不颜色太艳了,影响美观,这不都是讲究吗。”我笑了笑,我从未想过一只风筝也能有这么多讲究,不由好奇的问他:“那杨家埠至今还有传人吗?”那老人唉了一声说:“有是有,但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半吊子了,急于求成,没有把真正本事学到。我们那会,有名的杨家传人会亲自教授下一代,我们就坐在那样一个小屋里。每一代都在那里学习,边听边做,一学就是多少年,真正学出来的,也只有我们几个。” 边说边向我示意了下这一屋里的几个老人。“现在再传承,一方面是不能让这艺术在自己手里断了,一方面也是种责任。要培养每个杨家艺人认真细致、沉稳负责,这道理也是代代相传的啊。”说罢,老艺人似为平复情绪般又回到工作中,独留我一人深思。
是了,传承的不止是技艺,更是每届著名艺人对晚辈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品质,更是杨家艺人代代相传的无形财富。
评语:(37分)眼前老人的作品自己与老人的对话,很好的体现了传承的意义。叙事生动方面进步很大,但在传承之中,缺少情感与点题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