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成语故事》,其中一篇“愚公移山”映入眼帘,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移动得了大山?好奇心让我仔细阅读起来。
故事写道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个叫愚公的人年近九十,面山而居,苦于道路阻塞,进出曲折绕远,于是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尽力铲平大山。大家纷纷赞同,也有人表示怀疑,特别是河曲智叟。他们认为凭愚公残余的岁月和剩余的力气,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可愚公却以山不会再增高加大,而子子孙孙无穷尽,坚定地回答了智叟的疑问。
故事读完,佩服愚公之余,还有点意犹未尽,于是拉着爸爸聊了起来。爸爸告诉我,“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表现了古人为追求理想,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故事里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愚公,他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另一个是智叟,目光短浅,考虑问题静止不变,逃避困难。听到这儿,我暗自下了决心,我要学愚公,不要学智叟。
下午,爸爸带我去三峡博物馆看《回望归鸿——徐悲鸿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他特别指着作品里一张《愚公移山》的照片问我,“你说为什么徐悲鸿大师在抗日期间,要画这幅愚公移山呢?”我一下被问住了。爸爸摸着我的头,“抗日战争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困难度不比愚公移山小!”爸爸顿了顿,“这幅画是在向全世界表达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抗战到底的决心!”
爸爸又把我带到另一幅画前,只见几只雄狮威风凛凛的站在山顶上。“这幅画叫‘会师东京’,雄狮站的山就是日本的富士山,这幅画表达了我们必将取得抗战胜利,把侵略者赶回老家的信心。”爸爸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好几岁。
“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对吗?那我们再也不会受人欺侮,再也不用像愚公那样辛苦的挖山填海了吧!” “当然了。”爸爸笑着回答,“我们国家强大了,再也不受侵略,但是,我们在国家建设、对外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我们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听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逃避不前,没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是不行的啊!
回家路上,我一直品味着爸爸的话,是啊,人总要有点精神,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愚公移山所代表的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的精神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之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