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许多文化瑰宝流传至今。作为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承载了先辈们文化的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公元前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再经历汉代隶变,以及唐朝楷化,汉字跟随着朝代的更迭逐渐发生着演变。在千万个汉字之中,我最喜欢的当属“中”字。
“中”字的写法并不复杂:先写一个“口”字,再用一竖从中不偏不倚地穿过,这便是“中”字的全貌了。笔画虽简,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却相当丰富。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生长的地方被称为中原,中原里孕育的民族叫作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组成的国家叫中国。即使 “中国处于世界中心”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已是一种谬论,但足以证明“中”所表达的地理含义在中国古代备受推崇,以致人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所处的国家正位于大地*。相较之下,四方的民族就不那么被尊重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或多或少都带点轻蔑的意味了。如今的中华已成为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但“中”字的美好印象早已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除了其本意以外,“中”字引申出的思想内涵也渗透进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中庸”。与西方推崇的冒险精神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提倡“中庸”之道。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这的确称得上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它往往能化解许多矛盾,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是近代以来,有的人开始把“中庸”与平庸、圆滑混为一谈,认为一个人如果“中庸”就意味着丢失了上进心,这是不正确的。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中庸”的士兵固然是想当将军的好士兵,但他们并不是成天把“当将军”的目标挂在嘴上,而是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卯足劲儿向目标前进,这便是“中”的智慧。
不仅在中国,“中”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欧神话中,人们生活的世界叫做中庭,周围被大蛇耶梦加德环绕,这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欧洲人使用表音文字,“中”字仅仅是几个字母的组合,这样虽然构词方便,但相比汉字“中”却少了一些巧妙与内涵。于是我又不得不感慨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
这便是我最喜欢的汉字----“中”。
【第2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就是我最喜欢的汉字了。在《逍遥游》中,鲲作为“大“的代表,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从字的结构上来看,它的左边是鱼,右边是昆,于是这条北冥的鱼便与昆仑山,这座中国神话中最早的山有了联系。
但我喜欢鲲,却另有他因——化而为鸟。昆作为北海中最大的一条鱼,却不安于现状,一跃出水,扶摇直上九万里。去追逐那更加广袤无垠的天空。人生历程就是一场对梦想的追逐,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全力以赴,奋勇向前。有宏伟的梦就是有大的智慧。鲲追求的是别的鱼和别的鸟一辈子都无法体验和享受的逍遥游。大智不仅使我们看到花朵绽放时的鲜艳,更会感受到鲜花盛开前风雨历程和鲜花凋谢后的愁惨之境,同时还会预测到果实的甜蜜和种子的力量。绽放的花固然芬芳、鲜艳,但是很短暂,真正伟大的还是外表质朴且能孕育希望的种子。生活中的奢华和炫耀不过是一朵艳丽的花,而理想和勤奋才是生命的种子与根。
鲲在逍遥游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小智的鱼类和鸟类嘲笑和讥讽过它。但是当初的鲲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嘲笑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仍然心无杂念的,耐住寂寞,最终实现自己逍遥游的精神境界。鲲鹏这种为自己梦想,不为外物所动的坚定纯正的心态,正是不断发掘自己潜能的方式。所以,当你得到理想的种子的时候,一定要懂得细心呵护、培养,不要指望付出一点点便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要因为外在的因素而自暴自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定要懂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鲲的梦想很明确,就是上到九万里高空然后飞到南溟。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一个对自己无知的人,是不可能有崇高理想的,最多只是一些简单的愿望。正如歌德所说: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
于是,鲲成为我最喜欢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