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一生的诤友,是永远的陪伴,是永恒的记忆。人的性情与情操,只有在书本中,在精神的伟岸与思虑的远久后,方可被陶冶、升华。由此,我走进了余光中先生的白纸黑字中,去探索一缕希望的源泉……
通读全文、总揽文意后,我将他的思想内容归结为主要的四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经历的感触与联想;二是对历史的远望与对现实的沉思;三是对祖国的怀恋与家乡的归盼;四则是对地理的探索与对人文的理解。这几部分相互依存,但内容却迥然不同。
犹记得那焚鹤人,怀着对放飞“仙鹤”的理想与愿望,将风筝放飞至远方。却由于一系列的意外与挫折,他的心变得暴戾无比。他内心承载着愤怒的恶魔怂恿着他将风筝撕破,将梦想踩碎。残忍的举动虽带给他短暂的快感,但恢复理智后,残破不堪的、丢落在墙角的风筝已无法挽回。他懊悔无比,不忍心仙鹤遭老鼠的践踏与侮辱,最终将仙鹤焚烧,使其升华,并祝愿它能在天堂生活的更好。在这篇文章中,“鹤”被寄予理想与幼时的念想。而他那焚鹤的行为,也正是表达了他不愿辜负小时的理想、幼时的童真的情感。作者在文末还留下了一个问题——线的彼端究竟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同样也是一个童真与理想可以实现的世界。这也是鹤所寄托的情感、焚鹤人所期盼的世界吧。
生命有界但精神无量,作者对焚鹤人、对仙鹤说出了自己对生活的体悟。而在作者的杂文《幽默的境界》中,更体现了作者思想深远,文笔高超。文章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论述着幽默的等级作用与不同。文章条理清晰、教会了我应当怎样幽默,同时令我印象深刻。
触由景来,悟由触来,作者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与理解,同时也令我受益匪浅。时过变迁、白驹过隙,作者在历史上也多了几分见解。
《鸦片战争与疝气》一文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位美国传教士派克来华救人却屡遭挫折,最终迁怒于华人的故事。传教士派克,欲救中国人之心灵;医生派克,欲救中国人之肉体;外交官派克,欲加罪过于中国人。派克的变化引我们深思,也令我们惆怅。作者在文末感叹道“西方文明对华夏古国的心情,何等复杂而又矛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派克对中国本是一腔热血,却最终因社会关系而导致愠怒与愤恨。这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并增进了我对古中国的理解。
说到国,作者对祖国的怀恋与深思更为深刻。《尘埃》一诗中写道“顿不掉那混凝着异乡人的泪和母亲的骨灰的尘埃”其中表达了作者思国怀乡之情。《乡愁四韵》中作者抒发了自己独身在外的寂寞与对归乡的殷切期盼。余先生最著名的一首诗便是《乡愁》了。“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分离与惆怅,令我们深思。他对祖国大陆的感恩,令我们敬佩。作者在诗中表现的形象犹如迷途中慌乱的幼童找到了亲切敬爱的母亲,令人惊喜、令人激动。
地理与人文也是作者书写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四月的古战场上,作者一次次追求、欣赏、思考,带着我们深刻地解析总结着历史的遗迹、岁月的皱纹。那飘荡着冷风的遗录上,依然透露着豪迈与伟岸。这又让我想到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上描写的古迹——沙原隐泉、莫高窟、清代园林……虽是不同的地点,两位作者却拥有着同样的心境、相同的氛围。感悟着、思索着,我的思想穿梭于一个个历史中,在这些心境、这些思想中遨游。慢慢的,我似乎看见,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思考、时代变迁的怅惘,还是余光中先生从不同于以往的角度,更加清晰、深刻地表达对文化的思索、对社会的深望和对哲理的判处。
白纸黑字,留下了对历史变迁的思索与感触。千年一叹,令我们渴望希望的明天。那一缕清凉的泉源,最终成为翻涌着祖国复兴与美好明天希望的波浪。还有那大千世界中无尽的探索与迷途。你的白纸与黑字,给予的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