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秦腔》这本书,可以说有两个原因吧。1,因为自己是个老陕,可能骨子里就对秦腔有种莫名的喜爱,看到与秦腔有关的东西总想去了解;2,就是冲着贾平凹,冲着茅盾文学奖这个莫大的光环,抱着对大师的一种敬畏,拜读其作品。读罢这本著作,合起最后一页,闭上眼久久的回味。回味书中的人物关系,里面的故事情节以及想想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感受。我所庆幸的是,在这几点上我或多或少有了些许的收获和启发。
说到人物关系,在中学时老师就强调,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在整个故事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物把握的深厚功力。并不是一股脑儿的将人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是在故事的发展中适时适地的安排人物出场,让人感觉到在这个地方这个人的出现是理所应当的。而这种手法恰恰是和情节的发展紧密相扣的,比如夏家老弟兄三个、君亭、白娥等等,并且情节所营造的那种气氛刚好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至于主人公引生,这个在大家眼里看来是“疯子”的人,他的思想所具有的那种魔幻性正是人物故事发展的引导,还通过这种疯癫的视角交代着事件因果,让读者可以读懂读透。像这样的手法则说明了作者的大局观念之强,也只有这样才会将这些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把握的如此准确。所以,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大局观的人,一个细心的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精彩的,全在于作者的把握。《秦腔》是以清风街的故事为横线,秦腔为纵线叙述故事的。清风街上有以唯一一个大学生夏风为代表的新一代,他们所追求的是城市以及城市带来的副产品。而同时还有以夏天义为代表的老一代,他们经过吃苦受难博得了很高的声望,将土地视为自己的生命寄托,他们是我国的真正的农民。正是因为这两类人,亦或说是这两类思想在一起的碰撞,才有了清风街那么些故事。而这些故事也真正表现了农村的真面貌,比如人们对于权利的热衷与愚昧;农村中家族之间的内部统一以及相互间的一些因利益而引发的嫌隙,但是在传统家长的存在与干预下,这些嫌隙也不算什么难解决的事情;同时还有农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可能由于生活地域以及传统流传吧,在农村一直有着大事协助的情节,即遇到大事大家都会心劲同处,哪怕有过矛盾和不快。对于如今社会关系的紧张,这种现象倒是农村值得骄傲的地方。而对于纵线---秦腔在这部小说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农村地区,尤其是陕西的农村,人们对于秦腔的热爱几乎到了*的地步,红白喜事都会有秦腔的旋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用现在更加高级的词汇来说,那就是人们的精神文明寄托,而在整个小说中这种寄托更是一种事件相互联系的标志。这两条线的相互交织给我们展现了这样既复杂又热闹的农村世界。
农民之所以被称为农民,不仅仅因为他们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同时还因为他们在世代流传下来的田地上劳作,养家糊口。他们的观念也许是相对闭塞的,但是他们有着一股耕牛般的拼劲和韧劲,一直坚信着只要肯努力,土地上就有他们需要的一切,这是多么朴素的理念,而正是这样朴素的理念在现在的社会,持有的人却非常少。我不否认农村需要转变,需要跟上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步伐,要逐渐的发展。这种发展所带来的是现代化和城镇化,正是清风街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这种转变能否和农村相互和谐发展呢?城镇化所带来的一些副产品,强行加在朴实的农民身上,他们能否接受?即便接受能否转变为自己的生活节奏?而接受之后,他们身上还会有那种农民的本色吗?当我们现在常常感叹我们丢失了许多,丢掉了一个群体最最基本的东西时,我们不妨去去农村,感受一下,接接地气,追寻最本真的东西。学习作者竖一块碑子,竖一块永不落尘的碑子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