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力量
――读《白杨》有感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白杨》让我感受到了需要的力量。(开门见山,写出了体感受。)
课文的第一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是《白杨》里面的第一句话,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给我们展现出这里的荒凉,这里需要生命,需要白杨,于是我看到了“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边读边体会)
白杨明白需要它,就像文章中爸爸对孩子们说的那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他,他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正是这句话中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我感受到需要的力量,也感受到白杨的坚强 。(选用对话描写,提取课文的重点内容。)
这句话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表面在说白杨其实也像在说自己,或者说他们这些援疆的工作者,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像爸爸他们也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表面在说杨树实质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用了借物喻人。(选择结合印象深刻的内容来写,然后联系实际。)
文章最后说:“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个我觉得寓意也很深,爸爸他们这些援疆人员因为祖国的建设需要他们,需要到这么艰难的地方来,他们像白杨一样没有放弃,因为需要就留了下来,他们就是大的白杨树,而这几棵小的就是孩子们,他们的成长也会像小白杨一样经历一些艰难,但是不久以后他们也会成长为参天大树,相信这些孩子在不久以后也会像爸爸一样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结尾点题,写出哪里需要去哪里。并写出了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再次回扣到:“读”。)
点评: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本文作者运用开门见山的写法,写出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然后选取自己印象深的句子和片段来写,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通过白杨和人的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在读中感悟,有读有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