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宋朝文人,或许最先想到的就是旷世奇才——苏轼。他不仅在诗、词、文上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而且长于书法和绘画。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词风开豪放一派,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进行创作。
当然,苏东坡的涉猎极其广泛,而他诗词中的意境,则是最吸引我的。
那篇震铄古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初读起来,便叩击着我的心扉。起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像长江的巨浪,滚滚东流的,似苏轼站在江边狂放的呐喊。“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就点名了此怀旧词的主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寥寥几笔写出了赤壁的险峻声势,极富画面感;而“卷起千堆雪”又将奔涌的浪花比喻为白雪,表现美感的同时又不失豪壮之情。“*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过渡丝毫不显突兀,前半句是对上片描景的有力概括,下半句又自然地让读者回忆起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从而快速的用近景推出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既表现出了周瑜的英雄豪迈,又描绘出了作战时周瑜的从容不迫,从而赢得了赤壁之战。“故国神游”,自己似在梦中,在意识中,却又偏偏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于多情到“早生华发”。可“人生如梦”啊,我又何必这么可笑呢?于是最后“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为全词袅袅的余音。
真的可笑吗,有谁去在乎他结尾凄凉地自嘲着自己的不如意,有谁去安慰他对同情百姓所遭受的打击,看到的是他词表面豪放派的文笔,看不到的是他这几年内心的悲苦,苏轼的内心肯定还存着恐惧与噩梦。
又像《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时的苏轼已步入中年,即使“鬓微霜”,但却依然壮志满怀,追问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渴望为国家上阵杀敌的赤子之心。结尾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却隐隐约约透着他报国无门的忧伤。
苏轼的词大多是孤寂,悲苦,踌躇难耐,而他的诗相对来说,又有些轻快明媚。像“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子的青翠与桃花的鲜红交相辉映,一下就把艳丽的春光彰显出来了。更妙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拟人的手法使鸭子有了人的知觉,生动而又活泼。
最有名的一首诗可能是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句可谓是精妙到了极点,用无人不知的西施来比喻西湖的美,看似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但实际上仔细琢磨一下,又找不到比这更合适不过的了,真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看着苏轼穿梭于各地的湖光山色之间,看着被屡次谪居的他如此旷观乐达而心生敬意,赞叹不已。我们读着苏轼提笔挥就的一篇篇豪放诗词,读着他所展现的真率坦荡而感慨万千,崇拜效仿。他遭受的一连串挫折打击并没有摧毁他的信念与意志,纵使偶尔伤感郁闷,也没有消沉颓废。
他逐渐走向成熟,不抵抗,不愤怒,不针锋相对,不随波逐流,而是兀自淡然的闪烁着,洒下安静的光辉。
而这些到最后,都成为了苏轼诗词中独有的意境,最终唱响于历史的回音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