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我们家楼下的花园真美呀!
入眼之处,一片水面入镜,微风带来一片清凉。走过石桥,穿过回廊,信步闲逛,能看到一座白墙红柱的二层阁楼。走上阁楼,房梁,立柱一览无余,无论站在何处,都能将眼前的景物尽收眼底。
秋日的阳光洒下来,将整个花园笼罩在金色的光点中,让此处的美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花园的入口处,有一座方方正正的亭子,红柱绿瓦,细看它的房顶能发现一个绿色的宝葫芦,仿佛广阔的天地都被它吸入到了狭小的空间里。
公园里覆盖着许多我都叫不出名字的植被。柳树和竹子相交错,碰撞出了一番别样的美。远看,池塘被石桥和长廊分成了三块,像从天而降的翡翠砸在了这三块空洞里,化成了一滩翠绿的湖水。小草和它融为一体。花儿呢?像池塘里的小鱼,可爱极了。近看,小草在风里随风起舞,花儿则像边防战士,昂着头,挺着胸,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
我们以远处的景为中心,阁楼、回廊、石桥建成的弧形与景相互呼应,可以说是景随人走,目光所及之处水榭凌风,如同鸟儿张开翅膀。堤岸微圆,与远远的假山相映成趣,仿佛让我置身于苏州林园的美景之中。
这,就是我家楼下的花园。这儿真美呀!
【第2篇】
在北京市的东城区有一条古巷,邻近幸福大街,名为永生巷。每天上学、放学,我都要经过这条古巷。渐渐的,我发现:这条普通的古巷,却有着特别的风景,这儿,真美!
走进古巷,第一感觉就是巷子很窄很长,宽不过十几米,成一个半圆形向前延伸,一直通到我们学校的门口。古巷的两旁,坐落着一些小小的四合院民宅,灰砖砌成的院墙,木制的黑漆大门,散发一股着古老的北京气息。走进巷口,最醒目的是路旁有一段白色的墙壁,不知是哪位画家的妙笔,黑色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奇妙的图画,有碧波荡漾的池塘、有繁荣茂盛的花草、有人群熙攘的街市、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好像在倾诉着古巷的百年沧桑。听妈妈说:这条百年古巷原名叫放生池。老年间,这里是一片沼泽,是一些社会名士的放生场。清朝末年,建起了一些民居,逐渐形成街巷,后改名为“永生巷”。
古巷的尽头,有一座欧式建筑的天主教堂。据说清朝宣统年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和两位修女等,在放生池的界内,筹资建立了这座天主教堂,现在叫南岗子天主教堂。走近教堂,只见黑色的铁皮大门紧闭,隔墙可以看见院内一座灰色的二层小楼,上面是尖尖的屋顶,下面是灰色的砖墙,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庄严而肃穆。妈妈告诉我: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和平常的宗教活动日,都会有很多教友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早在1988年,南岗子天主教堂就被列为东城区文物古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古巷的教堂,透露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古典美。
永生古巷中,最美的地方当属新建的咏园。每天放学路过这里,我都会驻足观赏一会儿。听说,这里以前曾经是北京“大宝”护肤品工厂,现已改造成全国首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创园。可见园中,有几座古老的灰色小楼,现在装饰一新,据介绍这里将要展示燕京文化遗产的上千种手工艺术品,怪不得叫“文创园”呢!园内四周种植着树木,中心的绿化景区还修建了一座红白相间的“双鱼合抱”的雕塑。春天,园中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条,杨树长出了嫩黄的新芽,碧桃绽开了粉红的花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忽然,我发现几枝娇艳的桃花从园里探出头来,在春风中轻轻地向我招手呢!新建的咏园,展现了一种古今融合的文化美。
冬去春来,我在古巷中来来往往已经三年了。在四季的变化中,我欣赏着、体味着古巷的美。我喜欢永生古巷,这儿,真美!
【第3篇】
美丽的于都河
我的家乡在于都,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特别是于都河,那是一条风景如画的河,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大地一片宁静,于都河也静得像一面镜子,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河水绿绿的,像一块翡翠,风轻轻一吹,河面荡着一条条波纹,就像有人在抖动着绸带。岸上种上了一棵棵柳树,犹如一位位新娘在梳妆。一颗颗大榕树站在那里,如同河岸上撑开了一把把绿绿的大伞,正在保护着于都河。
岸边开着许许多多的花儿,有红的、蓝的、白的……就像给于都河戴上了一个个花环。
中午,太阳的光线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犹如有人把金子洒在河面上。偶尔有一条渔船划过,荡起一条条波纹。
要是下起了蒙蒙细雨,河面上就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一滴、两滴、三滴……溅起了无数的水花,于都河就成了水花的游乐园。雨越下越大,朦朦胧胧的,河面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晚上,于都河变成了五光十色的河,桥灯,路灯,车灯,倒映在河面上,交相辉映,有哪位画家能画出那么美的画呢?
我爱我家乡的于都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