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谷歌发布了一款虚拟现实眼镜,揭开了虚拟时代的新篇章。纵观我们走过的这些年,我们正日益被虚拟世界所包围。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正放弃真实,完全投入虚拟的怀抱。
在我看来,我们却应与这扁平的幻影世界保持距离。“虚拟”,顾名思义,非但不是真实的存在,更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是对实践的补充。舍本逐末地一味追求虚拟,非但不能最大限度创造价值,更会使我们的心灵干涸。
虚拟世界限制价值创造,有两点原因:首先,虚拟本身代替不了客观真实。一名优秀客机机长的成长需要3000个小时的飞行经历。模拟器上的再多练习,也不能与云海中的紧张操作相提并论。相反,有研究显示,随着模拟飞行器的普及,机长的应变能力正在悄然退化。这已经导致了一系列失误性事故的发生。可以理解,个人真实的体验对于一个人技能的养成,对于一项事业的发展有着多么巨大的作用。其次,在社会思想领域尤其突出的,是真实体验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位*者,却是最伟大的一个。与欧文、圣西门等前辈不同,他更多地体察民情,更多地活跃于车间里而非图书馆中。是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时间的灵感,成就了伟岸的科学*。放到今天,如果我们沉迷于虚拟,却从不抬头看看窗外并进而走向现实世界,我们的思想与信仰自然就缺少了坚实的基础。
拥抱虚拟世界必然榨干心灵,也可以分两点来说。
人类的心灵更习惯真实。这些年,乡土文化蓬勃复兴,这其实归因于城市化的加速进展。但再多的新修古镇、再多的农家乐,依然不能真正根治我们迷失的病痛。人是智慧生命,大多数人的内心更信赖和依恋可触摸的真实的世界。我们的头脑力量足以弃假存真,虚拟现实只骗得过双眼罢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渴望,每一幅名画、从《清明上河图》到莫奈的《日出》,都来自于一趟真是的旅行;每一位巨匠,从荷马到莫言,都不是对他人的模仿或是对影像的记录。伟大源于生活,美丽来自自然。虚拟现实本身就是科学的实践、物质的创造,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发明。但任何发明本身,都不能代替他所处的真实世界。
坚持崇尚真实,理性对待虚拟。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但绝不能被它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