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对中国人而言决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生平不必多说,最令我叹服的是他豁达、淡然、专一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豁达令我佩服。苏子瞻与弟弟苏子由在弱冠之年进京赶考,便高中进士,名满京城,颇有些年少轻狂。可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改写了这位才子的命运。在阴暗的*里待了近百天后,苏东坡被贬黄州。但苏东坡不像其他人一样因怀才不遇而整日愤懑不平,而是真正把自己当做一个农民,耕田种地,吟诗作赋,尽全力适应现状,笑对生活。这点不由得让我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但不同的是,陶渊明一心“出世”,对待黑暗、不得志的态度是逃避,而苏东坡却很“入世”,尽管仕途不顺,一生被贬,却从未浇灭他从政保国的热情。我个人比较欣赏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不管生活怎么对我,我都应该乐观面对并适应生活,面对困难不应该一味逃避,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苏东坡在经历了这次巨大变故后发出的对人生的深刻感叹,不难看出,他的性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恃才放旷变得成熟稳重。在他看来,人生无常,人生中的顺利抑或是逆境不过只“雪泥鸿爪”,给漫漫人生路上留下一些印迹。而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无从知晓,自是天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苏东坡对人生遭遇的淡然。这点像极了刘墉先生,他在《浴火》一文中写到了童年时期自家发生的一场大火。刘墉先生写得很淡然。像是在写别人家的大火,刘墉先生把这场灾难看做是天命。很多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蛇”,可他们二位不是。苏东坡一生屡屡被贬,他却从未绝望,仕途的失意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与性情。刘墉先生从那之后却再也不怕火,远远就能嗅到“火的味道”。可能只有敢于直面苦难与生死的人,才会明白人生的真谛吧。
“不思量,自难忘。”这出自东坡在妻子亡故十年时所做的词。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都说苏东坡是豪放派,《念奴娇》、《赤壁赋》不绝于耳,最爱写豪情壮志,可是写起爱情也毫不逊色,“尘满面,鬓如霜”。也出自苏东坡笔下。他不管是对待政治立场,还是对待爱情都十分专一。苏东坡是豪放派中的婉约派,就像辛弃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做出极高的评价,他豁达、淡然、专一,他进取、正直、慈悲的人格精神和人生态度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文学上空。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的思想与态度,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