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之菊,等级之刀——《菊与刀》读后感
由日本富士台制作的《默默奉献的灰姑娘·医院药剂师的处方笺》于7月16日播出。我看完了前四集,没有办法不想起前几年收视率同样轻松破十的《校阅女孩河野悦子》和《非自然死亡》。它们实在太像了,同样是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工作,同样是不仅仅做完本职工作的女主角,同样有着关系紧张的父子……相比因为作品“流水线”和“年货”而饱受诟病的育碧公司,为什么日本编剧这么喜欢这样的“套路”,为什么观众也很买编剧的账?除了考虑到不同的剧情线和主演的个人魅力以外,也许我们可以从上个世纪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悬丝诊脉”——《菊与刀》中觅得蛛丝马迹。
“义理最难承受”
不同于西方的“人按照其本性而行动”,日本人的行为受到“义理”的约束。在日本人眼中,人生好像一块地图,而“忠”“孝”“人情”等其他“义理”在这块地图上划分*范围。《菊与刀》中第七章开篇提到,“日本人常说:‘义理最难承受’。一个人必须报答‘义理’,就像一个人必须履行‘义务’一样。”
《菊与刀》中提到了“入赘养子”的习俗。有的女方家庭因为家中没有男丁,为了延续家族会为一个女儿选择夫婿入赘。入赘的夫婿会更改自己的姓,进入女方的家庭,从此在“义理”上属于女方家庭,在利益上同岳父紧紧绑定在一起,即使是要用刀砍向生父也必须在所不惜。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义理”的坚守。
在这么一个重视“义理”的社会,报恩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道德上的义务。而父母的恩则是重要内容。《菊与刀》第六章阐释道:“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在数量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这种义务包括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日本传统神话中有“牛鬼”,这种极其强大的生物会宽恕孝顺之人,对不孝之人做出极严厉的惩罚。由此看来,在日本,一个人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背负上了沉重的不可放弃的义务——这义务会一直延续到他的生命结束。而服从父母的意愿“子承父业”,自然也就成为了义务之一。
《非自然死亡》中的九部六郎,在医学院休学期间前往UDI工作。他在与父亲的交谈中,说出自己想在UDI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寻找自己的目标,但是作为知名医生的父亲却对他说,“以后不要再进我们家的门。”九部六郎只好默然离开。父亲与儿子在选择临床医学还是法医学的未来道路上产生分歧,父亲选择强硬,儿子却选择逃避。《灰姑娘药剂师》中的药剂师羽仓和身为脑科专家的父亲也是如此。也许这一“套路”的根源,皆出自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孝”和西方文化中的“*”的冲突。
幸好,最后父亲都选择了理解并支持儿子。毕竟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前提。西方的科学之所以能够拥有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科技能够快速发展,与主张*平等和人的个性的人文主义是离不开关系的,更何况和谐活泼的家庭关系呢?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成为了日本人对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等级制社会的憧憬。日本人信赖等级制,这一观念在二战时期仍然得以延续。《菊与刀》第三章中解释说:“正如对国内问题的看法一样,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日本特使在递交美国国务卿的声明中仍然提到了“使万邦各得其所”的“帝国国策”,并对违反这一“国策”的行为表示“不能容忍”。这表现出日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然本着等级制的态度,并且把自己放在最高的统治阶层上。
在日本的家族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确定自己的地位,而地位常常由年龄,血统,性别所决定。家族中地位较低的人需要对地位较高之人绝对服从。即使孩子已经三四十岁,父母也必须一手包办婚姻。全家人需要向父亲毕恭毕敬地行礼,而父亲则只需要微微点头。日本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妻子跪在家门口对丈夫行礼道“欢迎回来”的场景仍在当今的影视作品和动漫作品中频频出现。
而日本社会上,从“士、农、工、商、贱民”的世袭等级,到丰臣秀吉的“缴刀令”,大大扩展了不同阶级之间的鸿沟。使得跨越阶层更加困难,阶层之间的人口流动性下降。
《校阅女孩河野悦子》中有着作家和编辑对于校对的歧视;《非自然死亡》中法官和警官屡次提到法医不应该插手太多的刑事案件调查,甚至直接表现出职场女性受到的歧视;《灰姑娘药剂师》中有着对忽视药剂师建议的医生,甚至还有着所谓电梯的优先使用等级。不过这一“等级制”只表现在不同的公司部门。这一系列都在表现着传统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直到今日仍然有着影响。之所以这三部职场剧那么受欢迎,也许是因为现代日本社会中并没有电视剧中那样和谐的同一部门职场环境——前辈欺压后辈、上司欺压职工等等。
不过三部电视剧中的女主都用着自己的努力打破了这一现象,挺好,或许这会为日本的职场植入一点难得的活力。
彼岸的雄狮
我在读《菊与刀》,处处都能够看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倩影。为什么根源相似的我们就走上了不一样的路?也许我们可以把中国和日本拎出来做个比较。
先谈“义理”中的“忠”。正如《菊与刀》中所言,在日本,对天皇报恩是一种无休止的义务,在不断的自我修养中,对天皇的忠诚已经深入骨髓。而这也成为了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最便捷的工具。在二战中,日本军人本着为天皇效忠的想法而做出的疯狂举动数不胜数,自杀式冲锋在战场上屡见不鲜,在长崎爆炸第二颗原子弹之后日本还准备执行疯狂的“一亿玉碎计划”。但天皇一说投降,日本就都投降了。
但是这种无条件的忠诚在中国并不会出现。大臣会上书直言劝谏,人民会*推翻王朝。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服从于一个更大的前提——“仁”。皇帝想要拥有帝位,想要人民效忠于他,前提是他必须实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官员走上仕途更多是因为心中造福百姓或者博取声名的愿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的对象更偏向于“国家”这一概念而非“皇帝”。
再谈等级制度。为什么日本人非常信任等级制?在幕府时代在处于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农民对封建领主甚至幕府也进行过反抗,他们写好*书递交给藩主或者直接“进京”把*书递交给将军。幕府在收到*书之后会进行审查,其中约半数的判决对农民有利。由此观之,人民在这样的社会下生活有依赖,只要遵守法令就能够得到相对安定的生活,并不存在中国所谓“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这也成为了*民遵守规矩的形象建立的历史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国外曾因为占小便宜、不守规矩的投机行为而饱受诟病。其历史原因之一即为,在古代官僚腐败的等级制社会的层层压迫下,在“官官相护”的腐败官僚系统下,不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一定的利益农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譬如俗语“人挪活树挪死”常被用来形容在一定限度内违反规矩。在今天,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作者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拘留的日本战犯,从日常生活中解读日本,铸就了这一本著作。如此“悬丝诊脉”的方法并不能治病,但能够知病。《菊与刀》为想要了解日本的人提供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带来了十分深刻的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由于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西方文化的进入使得当今的日本并不可与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同日而语。例如,昔日极度重视“孝”的日本如今却成为了老人“无处安放”的地方。日本正在逐渐褪去“老日本”的外衣。这是否也启示着我们应该从《菊与刀》中了解那段历史;学习研究的方法;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过去乃至世界的过去;探究如何洗去传统文化中的的污垢,改造出一件贴身舒适的靓丽外衣?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