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老的三字经道出了深奥的哲理。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还会出现罪不容诛和舍己救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呢?这些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差异。如果你种下恶种,就会得到恶果;如果你种下善念,就会收获善果。
那么,什么才是善念呢?
我觉得很简单,就是没有恶意。看到别人身陷困难,需要帮助,你不会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意,而是有雪中送炭、伸出援手之心,这就是善念;看到别人取得成功,获得成就,你没有嫉贤妒能、破坏他人好事之意,而是有诚心祝贺、虚心请教之心,这就是善念;当自己获得胜利,而别人功败垂成时,你不会有过河拆桥、上屋抽梯之意,而是有真心帮助、共同提高之心,这就是善念……这些都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善念,如果你有普渡众生,博爱一切,救民于水火之念,那就是*的善念了。长此以往,就可以达到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了。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培植自己的善念呢?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离开了群体,谁都没法生存,要想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植善念。一个不善之人做出了坏事,会令他人厌烦、愤怒,久而久之,就会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会被人群孤立。有谁想成为这种人呢?不想,那就得培植自己的善念,做一个以人为善之人,去赢得众人的敬仰。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们都不心存善念,那情景真的无法想象,恐怕就会象鲁讯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描写的一样,人人都生着一双狼眼,虎视眈眈地盯在别人身上,对谁都想置于死地。这样的社会必将灭亡,与我们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南辕北辙。因此,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人人心存善念。
怎样才能培养起自己的善念呢?
这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只要不为一己私利,而是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别人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能如此想问题,那就算是在心里种植善念了。但要真正做到大善大义,那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它需要在任何时候都以大众利益为重,甚至需要舍己为人的态度。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种境界,只要绝大多数人能达到前种境界,就盛世太平了。
只要我们齐心种下善果,就会开出和谐社会的美丽之花。
评:
这是一篇得55分的考场作文。虽然二、三两个层次在内容上还有待深入,但作为一篇考场急就章,我们是不能求全责备的。它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是审题准确。许多同学由于审题不慎,把文章写成了“行善”、“善举”的堆砌,忽视了题目中的关键词“培植”。而作者却准确抓住了“培植”大做文章,重在写“为什么要培植善念”、“怎样培植善念”。精准审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错了,后面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的。命题作文,除独词题外,无论是短语或是句子为题,它总是有关键词的,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二是结构清晰。全文除首尾外,中间按“什么是善念”“为什么要培植善念”“怎样培植善念”三个层次行文,思维的条理若行云流水,呈逐层深入的展开,让阅卷者在快速的评卷中一目了然,抓住要领。议论文写得有没有条理,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考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反映的是考生在动手行文之前袖手思考的程度,只有想得明明白白了,才能写出这样明明白白的作品。
三是语言平实。用平实的自己的语言,讲中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种应该提倡的文风。现在许多中学生一写作文就爱堆砌辞藻,掉书袋,一味追求语言的华美,不顾内容,有的甚至故作深沉,好像真的“曾经沧海”一般,这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近年来已遭到高考评卷的抨击,应该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写身边的事,讲平常的理,说自己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