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知足不辱 zhī zú bù rǔ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知足不辱】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知足不辱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知足不辱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成语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近义] 知止不辱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表示不要有贪心
[例句] 常言:“~。”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百科解释如下:
【词目】 知足不辱【拼音】 zhī zú bù rǔ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才不会蒙受耻辱。最大的特点是知难而退。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逃避现实的理由。孔子在《大学》章句中说:“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知止”意思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止”就是“止境”,“足”就是“充足”,都是对学识进步的里程中的境界描述。再看“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与“知止而后有定”在句型上是一致的,谁能说“知足”不是“知识充足”呢?再看排比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把“知足不辱”解为“知道满足才不会蒙受耻辱”,那么“知止不殆”如何解?解为“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吗?那么“知止而后有定”又当何解?可见今人之误,误之远矣。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你“知道满足”了,你的敌人“知道满足”了吗?清末的软弱是招致联军入侵的原因。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原由。
【正解】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不懂礼仪,乱行礼有不受辱的吗?)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誉与身体相比较能说哪个更重要吗?身体与难得之货相比较能说哪个更多吗?得与失相比较能说哪个有毛病吗?过份的爱惜名誉或身体都会付很大的代价;过多的藏货必然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知道这些道理才不至于受辱,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可以长久。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子的“知止”就是孙子的“知己知彼”,老子之“不殆”就是孙子之“百战不殆”啊。(来自新浪非常道人)。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05052.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58727.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