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因为缺陷,所以经典
手捧一本《红楼梦》,不自觉地嘴里就念出了这些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偏偏是这些荒唐言,道出了多少人的辛酸苦辣。
初读红楼梦,我处在云雾中,众多的人物,绕口的古文,丰富的对话都是我目不暇接。只记得了些大概的故事情节,几个重要的人物。当时,你若要问我这些人物关系,我是不清楚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林黛玉动不动就掉眼泪,这样的人我是有些鄙视的。同时,她又爱在言语上计较,动不动就不理别人,我对她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再就是宝玉,说他对黛玉有情,他偏偏又周游在那些个姐姐妹妹中,说他对黛玉无意吧,他偏偏就招惹了。所以,对于宝玉,我也是有几分看不起的。对于开始时的王熙凤,我是有几分欣赏的,她精明能干,心直口快,能说会道;但后来她对尤二姐的步步紧逼,以及为了一点财产而做伤天害理的事,我对她又产生了一点厌恶。总之,开始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是很好。
后来,随着对《红楼梦》背景,作者等方面的了解,我开始理解那些人的行为了。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这也是她所处的环境所定的。想想一个小女孩背井离乡,来到外祖母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总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每个行为动作都万分谨慎,生怕叫人耻笑了去。后来遇到所爱之人,可惜天不遂人愿,到最后还是含恨而终。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出了黛玉一生的悲与苦。如此看来,她倒也确实可怜。就如她自己所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至于熙凤,人们说她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没错,她机关算尽,以权谋私,但她也是个率直泼辣之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她不完美,不是个好人,也许《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实在的好人,他们是真实写在书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影子模范。
真实而又有性格的他们与她们在一本名为《红楼梦》的书中活着,那一群人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他们为现在的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那个时代的时光隧道。
此刻,我回想着书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我觉得那就是一场梦,朦胧而又真实,心里觉得它是凄美的,但又不知它凄在何处,美在何方。就如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本书的真谛吧!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在一个寂寞的午后,我们也来读《红楼梦》,为书中的人物痴狂,体会其中的滋味吧!
【第2篇】
宁静,躁动,浮华的尘土在时光中流逝,而《红楼梦》则是时光的长河里存留的珍宝。
《红楼梦》讲述的是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也描述了宁荣二府的衰败史。一入豪门深似海,而在这豪门之中的宝玉,黛玉等人,也注定不会有完美的结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冰冷诗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孤独人士吟唱至今。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书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与无奈。
回眸那一段缠绵的情史,一段家族的落寞史。似飞鸟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故事和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的悲剧。跳井而死的金川,孤守青灯的惜春,年轻守寡的李纨,让我感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住着这些女子们的贾府终究还是覆灭了,只留下宝玉出家和宝钗守寡的悲惨结局。纵观红楼历史,假使王薛的衰败是必然的。封建统治有意的削弱和家族内部的腐朽都是这种结局的必要因素。四大家族更像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等级分明的社会,统治阶级统治者的*,追名逐利的斗争,攀比虚荣的腐朽,更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怨恨。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属于有意识地为人们提供一座完整废墟的少数佳作之一; 是属于那种有意识地直面悲剧并淋漓尽致地展示悲剧、净化悲剧的少数佳作之一。在《红楼梦》一书中, 的确表现和传达出一种如梦如烟的、沉重压抑的哀伤和感叹, 一种对人生、对生活、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失望和厌倦。这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感的深刻感悟和体验。曹雪芹通过对荣宁二府特别是大观园盛极而衰的描写, 为我们艺术地展现了一座废墟: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吾与谁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时光使过去的人和家族都变成了尘土,使人思考着这世事的无常。
流云与眼,清泉与舌,山风与耳,松香与鼻,正如《红楼梦》于我。我们在岁月中携手穿过风,穿过云,穿过明月,穿过千古,回溯过往。读一本《红楼梦》,感受着其中深沉的思想和醉人的感伤。缓缓赏一路的花,静静悟一生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