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纵是什么意思?七擒七纵成语造句和典故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七擒七纵是什么意思?七擒七纵成语造句和典故

来源: 作文大全2024-08-23 23:40:24
导读:成语名称:七擒七纵qīqínqīzòng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七擒七纵】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七擒七纵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

成语名称:七擒七纵 qī qín qī zò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七擒七纵】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七擒七纵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七擒七纵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  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百科解释如下:

七擒七纵(拼音:qī qín qī zòng)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目录
  • • 出处
  • • 用法
  • • 典故
  • • 典 故
  • • 七擒七纵的历史真相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gt&gt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出处[回目录]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回目录]

  联合式;作分句、状语;

示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昔诸葛武侯~孟获,但服其心,不服其力。”

  唐·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圆葵。”

  宋·陆游《东窗独坐书怀》:“洁斋人静三熏沐,宴坐降魔七纵擒 。”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

  唐·章孝标《诸葛武侯庙》:“~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

近义词

  七纵七擒

反义词

  欲擒故纵

典故[回目录]

  《三国志》

原文

  建兴三年①,诸葛亮至南中②,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③,募生致之④。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⑤。”遂至滇池⑥。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⑦。

译文

  建兴三年,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中(今云南,四川,贵州交接地带),凡打仗的都胜利了。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悬赏活捉他。已经成功了,诸葛亮使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现在蒙您的恩使我观看兵营阵列。如果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了,放了他使他重新作战。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孟获不离开,说:“汉军威震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随后把他的部下还让他带领。

注释

  ①建兴:蜀国皇帝刘禅的年号

  ②南中:今云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带

  ③夷:指当地少数名族人民 汉:当地汉族人 并:一起

  ④募:悬赏 生致:活捉

  ⑤南人:孟获称自己及其部下

  ⑥滇池:今云南晋宁东

  ⑦渠率 :即“渠帅”,头领

典 故[回目录]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七擒七纵的历史真相[回目录]

  “七擒七纵”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三国演义》更是将它描写得有声有色。然其史实究竟若何?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载:“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资治通鉴》的记载与《汉晋春秋》中的记载一模一样,而《资治通鉴》在《汉晋春秋》之后,可见《资治通鉴》对于“七擒七纵”的记载源自《汉晋春秋》。但是,《三国志》中却没有“七擒七纵”的故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寥寥几个字的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然《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在写李恢、张嶷二人在治理南中时,却出现了与“七擒七纵”很相似的事例。首先,《三国志·李恢传》也描写了诸葛亮同李恢南征的事:“丞相亮南征,先由越俊,而恢案道向建宁。诸县大相纠合,围恢军于昆明。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绘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于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但是后面又载:“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可见诸葛亮的南征并没有使南人真正降服,“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所以,“七擒七纵”并非诸葛亮所为,否则南人也不会再度叛变。

  《三国志·张嶷传》载:“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县,去郡八百余里,其郡徒有名而已。时论欲复旧郡,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情,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北徼捉马最骁劲,不承节度,嶷乃往讨,生缚其帅魏狼。又解纵告喻,使招怀余类。表拜狼为邑侯,种落三千余户皆安*职。诸种闻之,多渐降服。”当时是诸葛亮南征之后,“叟夷数反”,使得越巂郡无人敢当太守。后来张嶷做了太守,先是“诱以恩情”,使部分南人先降服,对于那些“骁劲”的,便擒而纵之,“使招怀余类”。张嶷的办法与“七擒七纵”颇为相似,似出一辙。张嶷在郡十五年,南人皆服,回成都时,“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这段记载又与“七擒七纵”故事中描写诸葛亮南征回师的情景有些相似,而《汉晋春秋》又成书于《三国志》之后,所以,我猜测,《汉晋春秋》很有可能将张嶷治理南蛮之事变成了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

  张嶷在南中十五年,才能与南人有如此和睦的关系,而诸葛亮南征自春到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解决当时南人与汉人的复杂关系。

  虽然诸葛亮没有“七擒七纵”,但是他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自治原则)对于当时及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南方的一些小民族也是对诸葛亮感激不已,有些至今还为诸葛亮立庙纪念。所以,《汉晋春秋》把张嶷降服南人的事变成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也为未尝不可,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也没有深入研究,便采用了《汉晋春秋》的说法。

  所以,降服南人的功臣还是张嶷,但也不能说诸葛亮无功,因为治理南中的政策还是诸葛亮策划的,所以,伟大的事业往往需要许多人前赴后继才能完成的。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45343.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