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高二,我经历的“最后一次”陡然多了起来。
从最后一次坐在观众席上为我冠晚会欢呼,最后一次在舞台下看熟悉的老师、同学走上“感动一中”的舞台,最后一次为足球班赛、排球班赛的队员喝彩,最后一次看着文科老师站上讲台,到我现在正在写的最后一次随笔,再到我们即将经历的最后一次上信息课、艺术课,最后一次听有歌词的下课铃声在课间大声播放,还有,最后一次走进高二(13)班的教室,和49张熟悉的面孔一齐上课……所谓的“最后一次”,实在太多。
或许是因为各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提及高三的重新分班,还有叶老师强调了数次这次随笔“最后一次”的性质,我和几个关系好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时,话题有时会渐渐转向这边。
大家对重新分班这件事大多是有点感伤的。毕竟,我们五十人在一起“6 11 6”了一年半,感情怎么可能没有?在这时候,再想想我们那即将到来的最后一课,呜呼哀哉!
但是,如同分班一样,许许多多的最后一次发生与否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如果我们不想发生的最后一次一定要发生,平静地、客观地接受它,或许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其中原因有三。
其一,苏子不是说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么?若从静止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的许许多多最后一次,就是最后一次,是让人不断怀念甚至悲慨的最后一次;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教导我们,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没错),“最后一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新的开始。
其二,改变不了的事实,接受是唯一选项。而以良好的心态,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最后一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比心如死灰要好得多。从实际上来讲,悲伤没有任何用处。
其三,如果把目光投向未来,不难发现人生之中要经历的最后一次太多太多,而和亲人离世、战争爆发等等所带来的最后一次相比,我们现在经历的大多数最后一次不值一提。
其实,我认为,害怕最后一次,害怕分班,不是因为外界的种种因素,有时或许更多的因为是天生的惰性。人总是习惯待在熟悉的安全区,不想去尝试新鲜未知事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惰性或许可以是自己远离危险,但是,现在,在很多时候,这仅仅是惰性将人困住的屏障,是借口。最后一次的发生,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大多数时候也同时意味着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而在全新的未知面前,你害怕的,你担心了,你犹豫了,于是你怀念过去,感慨从前。过去的总是美好的,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局,不用担心危险的发生。但是,一直活在过去的人,只会被现实杀死。
最后一次,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无数次;甚至,现在正在流逝每分每秒都是你在一生中经历现在时刻的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是这样多,这样不可避免,那么,就接受它吧。然后,怀揣着站在全新起点的骄傲和好奇,重新向前,出发吧,大步流星,让每一次回首都带着出发的喜悦和朝气。
那么,最后,让我在这篇我高中阶段里的最后一篇随笔里,第一次大声地向我们的十三班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