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寒冬时节,闲情看雪,只见满地银霜,道路两边的树上挂着雪,如同美人洁白的玉手朝我伸来。
一路走到小区里的亭子里小憩,发现有许多人正在赏雪。亭中看雪,忽忆起在西湖湖心亭上,张宗子偶遇同为赏雪而来的两个金陵人,当时他们正烧水温酒,便拉着张宗子同饮,张宗子“强饮三大白而别”。那天雪夜,张宗子观雪,是一种孤高自赏的情调。数年之后,衣衫褴褛的张宗子在山洞之中撰写出《石匮书》,和西湖湖心亭雪夜里欣赏那凄美动人的雪景不同,这时候的张宗子多了几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明朝灭亡后,情无寄处的张宗子与当初湖心亭偶遇的金陵人同成了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故国不再,他在雪花纷飞的山中痛心疾呼:“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是对自己的嘲讽,也是对这个国家的悲鸣。
步出亭,转入山中。群山好似裹上了银色的轻纱,就像古人夏日所穿的纱衣一般轻柔洁白。走在山间小道,我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在山中何处,只见前方不远处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骚客,他们亦在赏雪:
西北方辽阔的雪原,苏武在北海之上高唱大汉民歌。匈奴已经让他在北海牧羊五年了,五年来,他常在饥寒难耐之时,裹一团北海的雪,塞入嘴中,用以维持生命。他手中的那根汉廷符节,正如他的人一样,外表虽然破旧不堪,代表尊严的符节只剩下几根羽毛,但这所剩无几的羽毛正如他坚定不移的意志、忠贞不移的精神一般永不屈服。
南面是谢家的宅子,谢安看着满屋积雪,欣喜万分。他让家中的子侄一辈都来参加家族宴会。这一年,谢安担任太傅,协助管理政务,异常忙碌,看到这一场好雪,觉得瑞雪兆丰年,是个好兆头,来年必定国泰民安。宴会上,他心情极好,笑问谢家子女:“白雪纷纷何所似?”屋中各人议论纷纷,兄长的长子胡儿抢着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完,微微点了一下头。兄长的女儿谢道韫随后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开怀大笑,想到家中仍有可造之材,谢氏后继有人,谢家的这棵大树仍然保有朝气和活力,就更加高兴了。
东面草堂外,两个学子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睡觉,只好侍立在一旁,静静地等候老师起床。老师起床后,门外的雪已深达一尺,看见他们既惊且喜,让两人赶紧喝口水,休息一会儿。程颐收了这两个学生定然感到十分欣慰。
突然惊醒,我发现自己身上也积起了雪,忙拍了拍肩膀。这时,雪已经小了很多,差不多要停了。我来到河边,看到覆着薄冰的河面上寒气逼人。远处一片雪白,模糊不清,我依稀看到有一叶小舟驶过,我又好似看到小舟上站着主仆二人。
茫茫雪夜之中,王子猷看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意兴遄飞,仆人看到主人兴致颇高,悄悄加快了划桨的速度,希望让主人尽早赶到剡溪的戴安道家中。路途中,四周寂寥无声,只有飘动的雪花和皎洁的月光。王子猷一边赏着雪景月色,一边在小舟上温酒小酌。
小舟行驶了整整一个晚上。拂晓时分,终于抵达了剡溪。王子猷却让仆人调转船头回家去。仆人不解,问道:“好不容易到了剡溪,怎么不去见戴安道呢?”王子猷答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一语道破魏晋风流,这不仅是王子猷欣赏秀丽雪景的态度,也是魏晋时文人们的风度。
兴尽,我欣然归家,踏在洁白无瑕的雪地上,轻声吟诵着那首从小熟知的千古名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