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一直是当今世界时刻关注的问题。其实,一个孩子的成才关健往往在于家长、老师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从清代“郑板桥教子”的历史典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儿莫过桥,当使其自立自强。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对化学家夫妇只有一个儿子,自婴儿出世起,他们就一直喂他蒸馏水,结果不到六岁,孩子便由于缺乏免疫能力而夭折了。
可悲啊——你们这对化学夫妇!你们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但你们却没有正确抚养孩子的普通常识;你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极深极深,但正是你们,一手造成了孩子的悲剧。
可怜啊——那个不满六岁的有可能成为祖国栋梁的孩子!你还没来得及长成,便死在父母深深的爱中。
俗话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爱而不教,爱而无度,浇灌失当,结出的却往往是苦果。“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有其合理的成分。
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宠惯子女遂成为风气。十几岁的孩子已能够购物买菜、洗衣造炊了,还有的人曾把这一代独生子女称为“小皇帝”,话虽然有点儿过分,但也反映了几分真情。现在国家实行优生政策,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于是自然而然,孩子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对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晒了,大有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要太阳不敢摘星星之意。他们对孩子的一切都进行包办,不让孩子学穿衣,不让孩子学洗衣服……总之,哪怕是极小的一件事,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办到的,都给一律包办了。真可谓是“三千宠爱集一身”啊!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这出自柳宗元写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人说的一句话。有些人种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总结许多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被家庭所宠爱的孩子,往往缺少应付困难 、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当中不少人一碰到挫折,便立刻退下阵,从此自卑沉沦者不乏其例。不是有一位在外地上学,因不能适应环境而休学在家的学生吗?不是还有一位接到返校通知而自杀身亡的留学生吗?这诸多的类似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身上挑着的担子有多么沉重。假如我们一味地依赖父母,不知自立,我们的生存能力就会丧失;假如我们沉迷于懒惰,不知力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就会僵化,最后只能自食其果。面对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我只有自立自强,奋斗不已,才会真正读懂郑板桥教子诗中“自己的事自己干”的自力更生之道,才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成为一个立足于世界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