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中,唯人为贵”是因为人不同于草木虫鱼,人“有形,有知,有义”。固为之人,必要之立德,那么何以为德?德,是发于心,生于行的善,能包容万物,且有怜悯,是非的善心。“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是在孩提时候便已耳熟能详,善,是人之本性,行善积德,有德才能树人。
人在少时,看到的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是主观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和人一样,也正因如此,面对很多自然界的动植物,人们时常会“见其生而不忍见其死”,才会见它们将面对生命的终点之时,我们亦有种莫名的酸楚。年与时驰,人经事逾多,他的思想就不再像曾经一样怀有强烈的同情和博爱之心了,但是正如沙士比亚所言“大洋里所有的水不能使天鹅的黑腿变成白色,虽然它无时无刻都在波涛中冲洗”,人之本性不会随着环境和心态而改变,无论人的处境如何,都能在人心里发现善的。可曾看见街头的乞讨者?如果真的不是命运所迫,没有几个人会去做这样没有脸面的事,既然乞讨也是生路,那么就必有人向他们施舍吧,给的财物仅仅是在于它本身的层面吗?不然,这更像是一个对不幸者的同情。有的时候,不只是人,对动物也是这样,对待没有真正的家,真正的感情的动物何不使人不由伸出援助之手。其实,同情与怜悯也是博爱的一种体现,这正是德之初。
但是随着年龄渐增,世事沉浮太多以后,人们往往戴着面具而活,许多人养成一种利己主义,有的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有的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当然也有人依然初心不变,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变成利己主义的时候,他们所拥的才能越强,地位越高,或许对社会的损害也就越大,这就似一辆自行车与人相撞,最多只是擦伤,但如果是时速几百公里的高铁列车相撞,则会车毁人亡。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提出:“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只有德与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是最佳的。如果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德、才孰轻孰重?才可贵,德更可贵,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做人当以德为先,人之善,发自内心,并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常言到“真善美”发于内心为真善,其本身的内心才会到达美的境界。只有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亦是事业的奠基石,是成功的必备根基,在人们内心兼相爱的驱动下,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心与关怀,这也是对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