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古时起,人类就深知阅读的作用。没错,阅读是除了实践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周期更短,获得性更高。对于孩童这个需要大量吸取知识的时段,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那么,选择什么书就成了一个问题。
孩童阅读的书籍一般受家长影响较大,而更多的家长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阅历来推荐书目。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阅历,更没有看到阅读的作用。阅读应该是在读书中思考来获得知识,并且结合作者的世界观完善自己的世界观,甚至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来达到表述影响他人。对于不适合孩子的书目,即使有着深刻的意义,孩子读不懂无法进行思考就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就被简化成了认字。我在幼儿园时母亲就让我读了《大学》,而我收获到的只是记忆力的提高。
如果只是读不懂,还能安慰自己扩大了词汇量,提高了记忆力,但有些经典中不可避免地会揭示社会的黑暗、复杂,片面的理解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伤害,甚至使世界观、人生观有着根本上的错位。
家长在推荐书目时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对于理解能力强,看书欲望高的孩子,在长期读了一个层面的书籍后,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更高层次的书籍,以此来让孩子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本质上的飞跃。
(承上详写“能力”,使文章丰满。)孩子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孩子的兴趣,也可以说是潜能。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故事复述的很难精彩,对韵脚等很敏感,他可能具有语言文学上的天赋;如果他经常问一些“瀑布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问题,他很可能对科技生物感兴趣。这里说的兴趣,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孩子天生的、自发的,不需督促就愿意一直研究并且乐在其中的兴趣。对于孩子有兴趣的书籍,不妨稍微提高一下层次。
总的来说,阅读重在孩子本身,或者是读者本身的阅历、能力、兴趣。但在阅读的宽泛度上,家人还是要稍微干预。在孩子没有兴趣的方面,也要适当推荐一些可读性、趣味性强的书籍,不至于给孩子留下空白。
阅读只有思考才能有收获,读书不仅要看书的品质,还要看与读者自身适合与否。阅读不是认字,别让经典阅读得没有价值,也别让经典使阅读没有价值。
评:同样是紧扣了材料,却阐发了自己的、独到的看法,解决了问题,给人以启示。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