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前就是大秦帝国。
我的面前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地下军阵。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面对着横扫六国,所向披靡,一统天下的大秦虎狼之师,丝毫没有畏惧,俨然荆柯再世,他扑向了残暴的秦皇,而我勇敢地面对着这支帝国大军。历史让人总是在一种思想的状态中去感受,没有想到我能如此近距离地直面两千多年前的历史。
骊山下,渭水边,座落在古城西安30公里以外的兵马俑,其实是秦始皇陵这一庞大的地下宫殿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的陪葬坑,这位中国历史上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始皇,其活着时扫六合,雄霸天下,死后也把叱咤风云的气势带进了冥冥世界,本以为传万世的大秦帝国,不曾想15年就烟飞云散,而耗时40年,百万之众修建的皇陵,却在公元1974年,被几个村民打水井而无意中发现,历史就是这样在必然和偶然中转化,没有事物的永远,只有灵魂的永恒。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我站在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成长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我被这场景所震撼,就象置身在两千多年前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刀枪血影,旌旗猎猎。历史的画面一幕幕从眼前闪现,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舍身取义的荆柯,就算杀了秦皇,怎么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又怎能以一已之力挡得住这滚滚洪流。
走在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沸腾,头上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人拼杀疆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二号坑从它的布局看,成曲尺形,有6000平方米,由战车、骑兵为主,一千多个陶俑组成的四个混合阵队。放眼望去,个个免盔束发,挽弓挎箭,威风凛凛。从军事角度观察,这里是秦军的精华部分,是最有战斗力和杀伤力的军阵。从穿着上明显可区别出将军俑和士兵俑,特别是跪射俑,让人联想到秦军箭锋的强大威力,难怪六国合纵也抗不住秦军的冲击。这支商鞅变法后突飞猛进的军队,强调了军功是平民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于是其战斗力倍增,加之率先改革了军事设备,铁器代替了笨重的铜器,使其兵刃灵活和轻巧但不失杀气。六国的泯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改变历史链接的变化,影响了千年的华夏进程和发展。
三号坑成凹字形布局,占地有520平方米,陶俑少而精,经专家考证和讲解员介绍,这里是秦军的指挥系统,是秦军的灵魂所在,是一代代秦军将领的缩影。我无法想象长平之战后,由这里发出了惨无人道的活埋指令,四十万赵国降卒硬是活生生地被活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悲剧,秦朝被后人称为暴秦,是不无道理的。也许因为过份追求暴力,物极必反,这个显赫一时的帝国,它只有15年的生命力,而经不起一个普通百姓的一声呐喊,就轰然倒地。
我慢慢地在俑坑周围行走,思绪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纵观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对于古人来说是灾难,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仿佛我听到了孟江女的哭声,那何止是哭长城,更多是女人一样的泪泣在这俑坑上久远的空间里上演悲欢离合。当然,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历史,没有大秦,就没有多民族的统一,就没有统一的货币和衡度量,就没有今天令国人骄傲的万里长城,就成全不了传颂千年的屈原,更不会有后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还有后来的大汉朝以及至今的汉民族的名称。
再一次仔细地注视着这方俑坑,两千多年的沧桑,依然保存了当年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个性,8000多件陶俑,一万多件古兵器在这里先后被发现和挖掘。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俑人,基本上都在1、9米左右,高大魁梧,我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凝固了历史,鲜活了生命,把深厚的文化和精湛的艺术宏伟壮丽地再现于千年之后,通过古典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泥塑艺术的辉煌篇章,填补了中国艺术领域的空白。
一个王朝,注定有兴衰;一部历史,注定由一个个过程衔接,大秦帝国只是岁月的一瞬,可留给后人却有许多的神秘。无从说起那皇陵深处,就看这兵马俑,足可张扬秦帝国的奢华,可他那虎狼之师,令人胆寒的黑色铁流,为什么在一统天下后就没了踪迹,也许此时面对着兵马俑,我明白了,当秦皇成为历史尘埃时,这支军队就随着他的主人成了历史,成了这黄土高原下的魂魄。
我的身后是大秦王朝。
我的面前是阳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