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最喜欢的活动是捞小鱼。
泰州是一个鱼米之乡,这个城市不大,河很多,有一条宋代留下的护城河叫东城河。我家就住在东城河的边上,我的妈妈经常带着我去捞小鱼。
说起捞小鱼,也是有讲究的。冬季不行,那时小鱼都躲到水底防寒了,天气炎热的夏季,才是捞小鱼的好时节,那时河里水草在疯长,水草间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就是在夜晚,只要用电筒一照,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水里的小鱼成群地出没,这时,最适合去捞小鱼。捞鱼,讲究一个“捞”字,得在工具上下功夫。我妈妈通常都是找一根长长的铁丝围成一个圆圈,把铁丝圈的接头牢固地绑在一个长木棍上。然后再找一块纱布,用线缝织出一个大口袋套在铁丝圈上,并一针一针地固定好。关键之处,纱布不能网眼太大,太大了小鱼会从网眼里跑了;网眼也不能太密,太密了水漏不出去,捞上来的时候就会特别沉重,甚至会让铁丝圈变了形或使网布脱落。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年7月,一个又闷又热的夜晚,心里盼望着来一场大雨缓解这种闷热。我和妈妈在家闷得慌,便带上一只手电筒、一个自制的捞鱼网和一个小水桶去了东城河边。一路上,只听见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我们也哼着小曲,加入知了的大合唱。我们来到一个亲水的木质台阶,这里既靠近水面又安全,还好,捞鱼的人并不多。根据科普知识,鱼是可以在水里听到声音的,因为水也是声音传播的一种介质,所以人多嘈杂就会吓退鱼群。我赶忙占到一个好位子,按亮了手电筒,一束光照在河面上。哇,我看到一群群游来游去的小鱼,密匝匝的一堆刚过去,黑乎乎的一团又来了。我随手就把手电筒塞到妈妈手里,让她帮我照明,我拿起网兜猛地伸到水里并快速收上来。嘿,捞着了!我赶紧把网兜里的收获倒进水桶里,定睛一看,唉,就只有星星落落的水草和一个黑点点。妈妈蹲在桶旁边看了看,说这颗黑点点是只小蝌蚪……我当时的心情就好像冬日里被浇了一盆冷水似的,凉透了。怪了,我明明对准鱼群下网兜的,怎么就一条都没有捞到呢?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没有回答我,只是让我去观察别人是怎么捞鱼的。带着少许的失望和无奈,我气呼呼地看着身边的人捞鱼。不一会儿,我就发现了窍门:原来捞鱼不是对准了鱼群直接下网兜,因为捞网的时候小鱼就逃跑了,只有静待时机突然袭击,才能让小鱼逃之不及。于是,我悄悄地把网沉入水底,在水里我把铁圈口竖立着,手握着捞网的长柄一动不动,静候鱼群。没过多久,我看见一群小鱼靠近了铁圈口,我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直到看到部分小鱼已经游进了网兜里。“快!捞起!”妈妈一声令下,我“唰”的一下,捞起!哈哈,果然,这次我也跟别人一样捞到不少小鱼了,数了数,有十几条呢。我兴奋得直接脱了凉鞋,站到了浅水区的台阶上。哎呦,脚板被硌着了,我伸手摸了一下脚底,竟摸到了一些螺蛳,不错,都是活的,螺蛳配小鱼挺好,我直接把螺蛳丢进我的小水桶。我继续按照刚才的经验,捞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一阵雷鸣,我才被妈妈拉回家。拎着整整半桶的小鱼,我别提有多得意,这种感觉就跟语文考满分是一样的。
一路上,我想起了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