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阳节恰逢周日,我和父亲终于可以回老家看看。自从上初中以来我都很少回去,哎,好想念老家,想念老家的一草一木,想念奶奶做的美食,最念奶奶做的油炸薯包。
小学三年级前我都跟爷爷奶奶住在乡下,那段时光可快乐了。记得每年重阳前奶奶会带着我们去菜园挖板薯,奶奶挖薯,我和哥哥就在园子找蚂蚁,掏它们的巢,也常被蚂蚁咬,这时少不了奶奶的一顿责骂。过后我们才帮着奶奶一起挖薯,到了秋天板薯苗很粗壮,叶子比手掌还大,藤蔓有手指粗,绿紫色。奶奶顺着藤蔓仔细查看,然后轻轻刨开粗壮藤蔓下的土层,小心翼翼地把胖胖的脚板薯刨出。因其形状硕大,呈扁块状,似人脚板,俗称“脚板薯”,运气好的话真的能挖出似人脚板的薯子。
刚出土的板薯很脆,稍微用力掰一下就断了。洗好板薯刮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皮之后的板薯特别滑溜,一不留神就从手中滑出去了。经验丰富的奶奶教我要抓住板薯的根茎,然后顺着一个方向刮皮。去皮之后滑溜溜的板薯,有的白色,有的紫色。把板薯毛皮洗净之后就是要刷浆,这是比较耗时费力的过程。这个我可做不来,都是奶奶完成的,只见她要用质地坚硬的筛子作底板,将洗净的脚板薯在上面用力摩擦。很快,紫色的浆液就静静流淌下来。
奶奶在刷浆的时候,我和哥哥就把洗好的葱姜准备,哥哥用剪刀把葱剪成三十毫米宽,我就把姜刷成姜末。奶奶刷完薯浆,接下来就把备好的葱花、姜末、盐、等调料洒在板薯羹上,这时奶奶会喊我们兄弟俩用力地搅匀,然后拌适量的粳米或糯米粉,再一次搅匀后让它省上半个小时。每一次都很好奇这些作料到底要多少?问奶奶,奶奶都说自己心里掂量着看。
终于我最期待的步骤来了,马上要下锅了,奶奶娴熟地左手握拳状,让薯羹从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挤出,形成圆形,再右手用沾一下水的瓷勺,接过圆形羹球,迅速撇入油锅,炸成褐色。“噗噗”一个个圆形球在油锅了翻滚着,用筷子夹一个,在锅壁上敲敲,这时我已将嘴巴张开,等待美食入口。哇哦,酥香脆嫩,刚炸好的薯包,咬破那一瞬间,唇齿能清晰地感受它的酥脆、香糯。
炸完全部的薯羹后,奶奶把有盛出,留少许在锅里,然后下一把秋天里的第一波白菜,滋一声之后倒入一瓢水,煮上一锅白菜汤。薯包就着这样的白菜汤吃才不会上火。
薯包飘香的日子好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