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来源: 作文大全2022-03-09 19:10:15
导读:《三国三十六计》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六出祁山时,孔明自己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

《三国三十六计》三四.忍辱负重——司马懿忍辱取胜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六出祁山时,孔明自己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战,魏兵绝不出营应战。孔明便取来一套妇人穿的服装,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魏军大营。魏国的将领不敢隐瞒,便将来人引入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有妇女服装一套,还 有一封信,拆开信一看,见上面写道:

你既出身为大将,统帅中原的大军,不敢武力相斗,以决胜负,却安于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着刀箭,这与妇人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妇女的服装,你如果还 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耻之心还 没有泯灭,还 有点男子汉的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决战。

司马懿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却故作镇静,笑着说:“孔明把我看成了妇人吗?”当即接受下来,并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军的众将得知这事情之后,无不气愤,来到大帐说:“我们都是魏国的名将,怎么能够忍受蜀军这样的侮辱?请允许我们立即出战,以决胜负。”马司懿说:“我并不是不敢出战而甘心忍受侮辱,无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确的旨意,令我们坚守不战,如果现在轻率出战,便是违抗国君命令了。”众将还 是愤怒难平。司马懿说:“你们既要出战,等我向天子申报批准以后,大家同心协力迎敌,你们看怎么样?”众将都答应了。

司马懿便写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军前,奏闻皇帝曹睿。曹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陛下曾经明确指示,令臣坚守不战,等待蜀人自己败亡;无奈诸葛亮送来一身妇人服装,将臣视作妇人,耻辱太重了!臣谨预先奏请陛下:近日臣将拼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

曹睿看完后,对众大臣说:“司马懿既已坚守不出,为什么又上表求战?”卫尉辛毗说:“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必定是因为诸葛亮这一番侮辱,众将愤怒,才故意上了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确地重申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以遏制一下众将求战的心情。”曹睿认为他说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着皇帝的符节,到渭水北岸司马懿大营传旨,不许出战。司马懿迎接谓书到大帐之中,辛毗当众宣读道:“如果再有人胆敢提出迎战,便以违抗圣旨论处。”众将只好按圣旨的意思去办。

[评析]

这个故事是对“激将法”的一个“反动”,司马懿能忍受侮辱,坚持到底,显示出一个谋略家的卓越见地。兵法上说,不战在我。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战与不战的权利在自己手中,此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应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个成功的英雄应能屈能伸,能刚能柔,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忍辱负重之例说——阮籍借醉避难

魏晋之时,天下多事,以致名士们也少有保全自己而不受损害的。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常常酗酒托志,拒不参与世事。

司马昭早些时候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的女儿求婚,可阮籍喝酒一醉就是六七天,司马昭面对终日不醒的阮籍,没法儿与他对话,只好罢休。钟会曾多次访问阮籍,请他谈对国事的看法,并想以其态度立场来定他的罪。可阮籍喝得酩酊大醉,钟会无法同他说话,阮籍也因此免去一场灾难。

忍辱负重之例说——郭子仪开门止诬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又和皇帝结为亲家,富贵到了极点。但是郭子仪的王府每天都是府门大开,像公园一样,任凭人们进进出出,从不过问。有一次,郭子仪手下的一名将官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到郭子仪的夫人和心的女儿正在梳洗打扮,她们让王爷拿手巾,端洗脸水,像仆一样驱使他。

郭子仪的儿子们感到脸上无光,一齐去劝谏他。儿子们都哭了,说:“王爷功业显赫,可是您自己不尊崇自己,人不管贵贱,都让他们随便进入内室。孩儿们觉得即使伊尹、罕光这样的贤人也不应该这样。”郭子仪笑了,对儿子们说:“你们不知道我的用意。现在我大富大贵,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仆有1000多人吃官粮。再往前,我还 能求得更大的富贵吗?往后退,我又没有可靠的据点。如果我修起高墙,关上大门,不和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和我们有仇,给我们加上诬陷之词,再有嫉贤妒能的人从中一搅和,就会造成冤案,你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现在我府门大开,外人随便进出,即使有人嫉妒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儿子们听了,连忙下拜,心里都十分佩服。

权臣鱼朝恩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朝廷捉拿盗墓者没有捉到。皇帝对郭子仪表示吊唁之意,郭子仪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深为自责:“我带兵这么长时间,不能禁止部下挖别人的坟墓,现在别人挖了我的祖坟,也是天意了。”

鱼朝恩又修书请郭子仪做客。有人替郭子仪担心,他的许多部下都愿意携带兵器前往保护,郭子仪没有答应,只带了几个家童前往。鱼朝恩见了,暗自惭愧,说道:“只有您这样的长者,才能不怀疑我呀!”

郭子仪不露锋芒,不怕别人轻贱自己,一生无事,富贵而终。

忍辱负重之例说——狄仁杰隐忍申冤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 大兴刑狱,专用酷刑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 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7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诱他们认罪。还 假惺惶地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诸位可要看清形势,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荡。你们若承认有罪,太后就会网开一面,饶过你们的死罪。如若顽固不化,可别怪本官的刑罚无情。”

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却被来俊臣诬陷。来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现在自己是没有机会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隐忍认罪,保住命,肯定就会遭到来俊臣的毒害,那样可就永无伸冤昭雪之日了!

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认自己犯有谋反之罪。来俊臣一见,心里暗自发笑,想狄仁杰这小子真是傻得实在,让他认罪他就认。于是对狄仁杰也就稍稍宽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坚决不承认有罪,结果被来俊臣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

来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杰由于已承认谋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并且狱卒们对他的看管也不甚严密。

一天,狄仁杰瞅准机会,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后用力把手指咬破,蘸着血,在布帛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写好之后,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里面。等狱卒来送饭时,他把棉衣给那狱卒,说:“天气热了,烦劳你把我的棉衣转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狱卒不加怀疑,点头同意了。

狄仁杰的家人拿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家里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狄仁杰之子)带上血书,进宫求见太后。见到武则天,狄光远把父亲的血书呈上,又详细叙述了得到血书的经过。武则天看罢,又传讯了来俊臣,才知狄仁杰是被诬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承认有罪的,于是便赦免了他。

忍辱负重之例说——郭德成巧拒黄金

明洪武年间,郭德成做骁骑指挥。一天他到皇宫中去,明太祖拿两锭黄金塞到他袖中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郭德成恭敬地称是,于是将黄金装在靴筒里。等他出宫时,假装醉酒,脱靴时露出黄金,守门的人向上报告,皇帝说:“这是我赏赐给他的。”有人责备郭德成,郭说:“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别人岂不是说你偷的吗?况且我妹妹在宫内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试一试我呢?”众人全都表示佩服郭的看法。

忍辱负重之例说——徐阶曲意事严嵩

严嵩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时,徐阶也是内阁大学士,两人共事近十年,严嵩多次设计陷害徐阶,徐阶装聋做哑,从不与严嵩争执,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世蕃对他多行无礼,他也忍气吞声。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逮捕严世蕃,勒令严篙退休。徐阶还 亲自到严嵩家安慰。这一行动使得严嵩深受感动,叩头致谢。严世蕃也率妻子乞求徐阶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

徐阶回家,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说:“你老受严家父子的侮辱陷害,已经那么多年,现在是该出口气的时候了。”

徐佯装十分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负心报怨,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

严嵩已去职,徐阶还 不断写信慰问。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

殊不知,徐阶只是看皇上对严嵩还 存有眷恋,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在四处活动,时机还 不成熟。

等到严世蕃谋反事发,徐阶密谋起草奏章,抓住严嵩父子要害,告严嵩父子通倭想当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决心,除掉严嵩父子。严嵩父子还 蒙在鼓里。

忍辱负重之例说——王守仁让功避祸

明武宗时,宸濠*,王明平定了宸濠之乱,逮捕了宸濠,把他*在浙省,当时正赶上皇帝南巡,驻在留都。中官诱骗王守仁放宸濠回西,等皇帝亲征时再把他擒获。中官派了两个宦官到浙省传达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责中官的这一行为,却收下了他的命令,因中官害怕,这件事就作罢了。

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劳,散布流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听说朝廷的大军出征后,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他们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来,把功劳归自己。王守仁与张勇商量说,如果顺应皇帝的意旨,也许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听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们,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于是就把宸濠给了张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要求皇上不要到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养病。

张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皇帝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忍辱负重之例说——蔡锷的消沉与出逃

在特殊情况下声东击西可用此法来进行伪装,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风流将军”蔡锷巧妙逃脱袁世凯的魔掌,组织护国军讨袁就是其中一例。

蔡锷是一位进步、国的军事家,他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十分不满。袁世凯因此对他怀有戒心。为了控制蔡锷,1913年,袁世凯将他调到北京,加以监视。蔡锷知道袁世凯对自己有戒心,所以在北京期间,他一面暗中与反袁力量秘密联系,一面装愚弄拙,巧妙地与袁周旋,以麻痹袁世凯及其羽。

在袁世凯面前,蔡锷有时故意语无伦次,一问三不知。一天,袁世凯的一个羽拿出一本赞成帝制的“题名录”,放在蔡锷面前,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蔡锷急中生智,挥笔大书“赞成”二字,把自己打扮成帝制的拥护者。还 经常与一班帝制派人物厮混,打得火热。

蔡锷为了早日逃脱袁世凯所设置的樊笼,他还 装作意志消沉,涉足风月场所,结识了名小凤仙。小凤仙原是一旗人武官的女儿,父亲死后,她无依无靠,沦落风尘。她粗通文墨,喜吟歌词,更兼有一副侠义心肠。小凤仙慧眼识英雄,对蔡锷另眼相待。往久了,蔡锷也对小凤仙有所了解,遂结为知己。在小凤仙的帮助下,最后出逃,回到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打响了向袁世凯政府进攻的第一槍!

忍辱负重之例说——史密斯向*表示友好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是位美国将军,曾任艾森豪威尔的战时参谋长。1954年,他随国务卿杜勒斯率领的美国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当时,*总理率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

美国代表长杜勒斯是一个顽固派,推行敌视和不承认*的政策。虽然两国代表的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在会议厅里碰面,杜勒斯却不允许他的代表成员同中国人接触。他嘱咐美国代表的成员,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时,不予理睬。他本人发誓不同中国代表道,除非是他的汽车不凑巧同*乘坐的车子相撞。在这种冷森森的气氛中,人们传说杜勒斯在国联大厦休息室里无意中碰到中国总理时拒绝同他握手。

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之后不久,杜勒斯离开了日内瓦。美国代表改由史密斯将军任长。在全会会议的某一天,一位记者问史密斯将军,他同*是否有什么接触。他开玩笑说,他同*的惟一接触是共同使用卫生问里那条长长的卷筒手纸。在日内瓦会议的最后几星期里,史密斯将军有所松动。他在酒吧间里主动找中国代表的翻译攀谈。虽然这种谈是随随便便的,但这个姿态却有着重大意义。*总理决定直接同史密斯打打道。

第二天,*走进酒吧间,看见史密斯正在柜台前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朝史密斯走去,伸出他的手。史密斯猝不及防,不由得一楞,但是他迅速作出了反应。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烟,急急忙忙用右手端起咖啡,故意显示他的双手忙不过来。无论如何,中国总理已把坚冰打破,他们进行了短暂的友好谈。史密斯赞扬中国的古老文化和美丽河山,还 说他非常喜欢中国瓷器。

不久之后,史密斯发现了一个机会,把刚刚开始的联系继续下去。那是在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的时候,*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史密斯走上前去向中国总理问好。他评论这次会议说,会议是富有成果的,他借此机会向中国人民表示热忱的祝愿。他还 说,总理的外才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为能结识总理而感到高兴。*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你伸出手吗?”这句话使史密斯想起他那“两手忙不过来”的滑稽动作,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临走的时候,用肘碰了碰*总理的胳臂。

为什么美国代表代理长始终没有伸出手来同中国总理握手呢?对这个问题,中国代表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感到迷惑不解。直到很久以后,这个谜才被解开。原来当杜勒斯还 在日内瓦的时候,他下了一道禁令——不许同中国人握手。难怪比德尔·史密斯和*初次会面时莫名其妙地一手夹着雪茄,一手端起一杯咖啡,第二次见面时用肘碰了一下*的胳臂,而不握手。尽管杜勒斯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华尔街律师,明狡诈,但他却忘了在不得握手的禁令之外再加上一条——不得用肘碰对方的胳臂。

忍辱负重之例说——阿方接受战败之辱

在现代战争中,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的意思已发展为以灵活的策略对付险恶的局势,保障自己有回旋的余地,有再生的可能,以政治、外斗争和军事斗争相结合,先求自己立于不绝之地,然后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

在政治、外斗争上,它表现为在自己蒙受巨大损失,面临绝境之时,暂时接受敌人极为苛刻的条件,以获得喘息之机。例如,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方遭到以色列的突然袭击,部分领土被敌占领,军事力量损失严重,在这种形势下,他们置大片领土于不顾,接受了停火条件,暂时忍受战败之辱,以坚定复仇决心,政治上实行联合,经济上求得发展,军事上不断强大,自强不息,忍辱奋斗。6年以后,果断地向以色列发动攻击,一举突破了巴列夫防线,粉碎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夺回了大片失地,洗清了以前的耻辱。可以说,如果阿方1967年以后不忍辱负重,则谈不上1973年10月的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