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时光流逝,她从一个小女孩还成长成了一位60多岁的老年人了,真是岁月不“等”人啊!
我的奶奶长相一般,在车水马龙的街上并不引人注目(除了朋友,亲戚什么的),脸上布满了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那双大手虽然十分粗糙,却充满爱的温暖,一双眼睛并不那么明亮,一头苍白的头发,这就是我的奶奶普普通通的面貌。
我问她:以前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她便露出慈祥的微笑。说,她认为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去上学,在学校里和同学们读书。那个时代想读书都困难,有的小孩十几岁还没能读书,只好在家里帮父母做事。她就可幸运啦,差不多十岁就已经上小学了,她当时做的还是那种看着那群想读书的小孩没得读,而我了有哟!读这难道不是最开心的事了吗?
一到我问她不开心的事时,她便皱起眉头吐槽说:“那时呀,每天下午放学一回到家,不开心的事向着她招手而来,回到家就被父母叫去做这个做那个了。所以,每天下午一放学她便马上跑回家(只为早点休息,因为她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就起床了),先把家务做完了,再把剩下的作业写完,差不多八点就睡觉(表示我当时有点惊讶,竟然这么早,我自从上了小学后,从来没那么早睡觉,她还说:“你以为我会想你那么懒吗,做什么都慢慢吞吞的。”)”
第二天早上就连太阳都还没出来,就早早的起了床了,一大早去一个离自己家贼远的小池塘,池塘那边有一口井(水还比较多),有时她们根本不要用到绳子,直间拿着那个木桶去装,那时呀不想现在一样力气这么小。装满两桶水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走一大段路程回到家,拿起搓衣板,把剩下的这衣服给洗得干干净净,把衣服晾起来后,才去上学。幸好她家离学校进,只用5分钟就到了,不然就会迟到了。
她还有哥哥姐姐弟弟,可她是里面最痛苦的人了。她宁愿带他弟弟等等,也不想去干那些重活(全部重活都给她自己“包”了)。那时还有一场*,那个时间段几年都没得上学读书,一家人去干活,每天吃的当然也没平时那么好,每天就是粗茶淡饭的。当时有钱的人家里吃得就很好,穷人自然是连一块肉都买不起。每天还要唱那首著名而又古老的歌曲,虽是辛苦、清贫,倒也其乐融融。
她说最辛苦的还不是这些,是在长大后去外面干活(详细还不清楚,因她困了想睡觉,我便没有打扰她了。)
这个“她”便是我那慈祥而又爱笑的奶奶!
【第2篇】
我的奶奶如今已是一头白发,岁月早已在其额头上雕琢出好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她的眼睛比起以前也失去了更多的精气神,耳朵也不再有以前的灵敏,我们常常需要在其耳旁以放大几倍的音量对她说话。其双手不知为何总是颤颤巍巍的,而其腿脚也变得不便起来,常年需要拄着拐杖,被人搀扶。
时间追溯到1937年,我的奶奶出生于广东梅州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当时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她的童年也注定得吃不少苦。在其5兄妹中,她当属老大,那时家境相当贫穷,不但需要照顾弟妹,而且还需要帮助大人一起干农活,所有的这些造就了她勤劳、坚韧的性格。
说起务农,从备耕到播种,再到收获,其做为家庭主妇皆任劳任怨,承担起家中的主要责任,那时还没有现代化的农耕器械,她便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由此日复一日地过着这般清平的生活,从不怨满身的泥土,满身的大汗,疲惫的身躯;反之,对于她一位农民而言,这种感觉亦反而是幸福的,她乐在其中。
她是一位热心的人。在其中年时,她义务为生产队做会计工作,每到农忙收成季节,在一天忙碌的农活后,虽身体疲劳却不急着休息,抽空为生产队计算工分、粮食产量等,听着父亲娓娓道来奶奶的经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其于煤油灯前佝偻着背工作的情景:昏黄的灯光均匀地洒在书桌上,她聚精会神地正计算着生产队每户的工分、收成等情况,手指熟练而灵活地打着算盘,发出“唰唰唰……”的声音。而后心满意足地看着填满数据的表格,想着又为生产队做了一件事 ,这虽不是什么十分伟大的贡献,可每份工作都凝聚着奶奶辛勤的汗水。奶奶过往的经历,不禁使我对她感到由衷的敬佩。而时间久了,便也成了习惯,直到她搬入县城才停止这一工作。
如今的奶奶总是对我十分呵护,每次回家过年,特别是吃饭的时候,总是抬起她那颤巍的手给我夹菜,总叮嘱着“多吃点,多吃点”,生怕我不能够吃饱似的。这些举止也许平凡,可对于一年只能相见两次的我来说却显得弥足珍贵。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她的一生亦许平淡,亦许没有太多可值得颂扬的事迹,可其中却有着许多闪光点,她热心、勤劳、慈爱的品质,深刻地影响着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