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现在说的除年)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年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年,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第2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喜庆、热闹的一个节日。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同绘制这幅多姿多彩的图画。
春节是一幅热闹非凡的风景画。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门上还要贴一个大大的“福”字,别看贴个“福”字也是有讲究的。福字要倒着贴,这要就意味着福来到你们家了。除了这些,家家户户房间里还要悬挂一些“鱼”的饰品,象征着年年有余,也传达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希望:年年有余、富贵平安、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和谐幸福。再看窗前,窗户上都挂着一串串彩灯,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灯火辉煌,那真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万家灯火和天上的星光连成一片,犹如一簇簇永不熄灭的礼花。当然更重要的是放鞭炮、礼花了,那五彩斑斓的焰火,飞上天空,将夜色衬托得格外壮观,时而像孔雀开屏,时而像仙鹤飞舞,时而像一把艳丽无比的羽毛扇。
春节还是一幅香气四溢的美食图。中国是世界上美食最多的国家之一。春节的时候美食更是多得数不胜数,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你在街上走都能闻到香味。春节最具代表特色的是饺子。
春节还是一幅温暖人心的亲情图。在外的游子,不管离家多远都要赶回去,这是浓浓的亲情牵挂着他。家中,儿孙满堂,每家都传来欢声笑语。老人一边忙,一边笑那布满皱纹的脸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大人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总有说不完的话;而我们小孩儿东家串西家跑,放鞭炮提灯笼,真是快乐极了。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难忘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欢呼着,祝福着,鞭炮巨响、礼花开放,而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