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写泉州地理小论文所需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概况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气候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特产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雅称。
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7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安溪五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
宗教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历史悠久、史迹丰富,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佛教、道教于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寺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尚处于译经阶段,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玄孙张盛才移居江西龙虎山。唐、宋时是泉州佛、道教兴盛时期,寺庙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其中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马甲仙公山、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江崇真殿、深沪宝泉庵、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等和佛教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晋江龙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鹫寺等最为著名。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信仰,辖地旧称的“铺”、“境”、“都”,无不建有供奉乡土神祗的神庙达数千座之多。这些寺庙宫观,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些寺庙宫观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迁徙与繁衍,泉州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不断分炉出去,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代初期*传入泉州,是*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这些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现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虽早已失传,日本教后在泉州绝迹,但在晋江华表山尚留有举世罕见的摩尼教珍贵史迹-----草庵。
经过千百年的变化兴替,现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观教堂五六百座。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信仰乡土神祗小宫庙数千座。由于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庙把佛、道、乡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并蓄,它们各自拥有不少信教群众。
泉州的多种外来宗教文化,与原来的泉州儒、道、释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吸收;各种信教群众长期和睦相处,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为美谈,也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说明了泉州人心胸开阔和具有广大的包容性。
总之,泉州各种宗教云集,历史悠久、传播广远;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史迹丰富、灿若繁星;文化艺术、世之瑰宝。
泉州市标
泉州城雕 "飞天迎宾",高25.8米,底部直径30米,绿地环绕着圆形水池。"飞天迎宾"形状极似"南音"中的乐器--洞箫,顶部的"妙音鸟"取意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而底部环绕着欢畅的彩色喷泉,展现了古城英姿焕发、生机盎然。
泉州市花
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为泉州市花。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泉州小吃
九重粿,土笋冻、大面炸豆干,元宵丸、水晶包、水瓮菜,龙眼、白鸭汤、白粬、东方包、布包豆干、永春老醋,花生、米粉、红米酒、肉粽、芒果、芋圆,鸡卷、豆签、卤面,鱼丸、鱼仔粥,柿饼、春卷、茜草粿、荔枝,桔红糕、菜包、菠棱(草字头)菜、蚝(东石蚝)、蚝仔煎、鸭仔粥、浮果,绿豆饼、甜酒、甜粿、粕丸,窖菜、番薯(地瓜)、番薯粉粿条,榜舍龟、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满煎糕、槟榔,澳茄粿、糍(糍粑、糯米糍),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