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览宋代的诗文和词赋,知道对西溪湿地有所描写,一如北宋杨蟠诗《西溪》中:“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这一句实令人拍手叫绝。总是对杭城西北面那如梦境中景象的西溪湿地有所向往。
也曾揽过西溪湿地,那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地,人文多与佛教有关,自然美景则是有着“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美誉。也适值去春游,手执纸扇,览一览这胜景。只是阳光过于明媚,甚至说有些许刺眼与灼热。那这又有何韵味吗?
我们这回去的是绿堤,这只能看自然,却无法领略人文。自然是美丽,可是少了人文这一品弹,它又何尝能够引人瞩目呢?
又适逢在开“西溪花朝节”活动,我是喜欢花的,但并非是这种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固然美,自有那“花开富贵”之美称,但“富贵”是凡夫俗子们的追求,牡丹花开得太锦簇,又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之错乱感,我倚在花旁,想要嗅一下这芬芳的花香,却又感觉它的浓郁与刺鼻。花是淡雅的,不愿显露自己的好,但这种过于做作的所谓美景,就有了另外一种味道了。
可是绿堤的建筑物实在太少了,树荫的草地上盛开着一簇簇的小花,又让人实在不忍践踏。何日、何时的西溪,变得如此浮华?
几年前我倒是去过西溪,只是在福堤上而已。福堤的水与屋是清秀的,带着一丝丝雅韵,若是赶上雨天或是雾天,这才是真正的“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意境了。可曾想过那幽静的感觉,独特的树香混着草味滋润了全身,在河诸街上漫步,领略着风土与人情的滋味。悠扬的琴韵从深处传出来,拿着纸扇摇动着的是水田图,偶然在这细雨微润中适逢村人,则又是坐下闲谈不论归期了。在这西溪的深处,水是灵动与清澈的,不像绿堤那样浑浊与无力。当年是在船上感受的清凉滋味,是很少体会到的。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路继续前行,不久便听闻到了钟声,西溪的文化更是有了佛教的嵌入,才能让它灵秀又不失神秘之感,过几座桥,顺便带下几片竹叶,这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穿几片茂密的苇丛,自然就到了烟雨庵,感悟着“取烟霞云木之意,遂以名云”的雅致之意。西溪寺院并不大,故称作“庵”,但这亦不失我当年的雅兴与脱去了凡俗的感觉。
从过去的事情穿回到现在,绿堤上面鸟雀齐飞,这是“争暖树”的表现,春光大好,手抚摇扇,又何必去荒废这些自然之美呢?
从木头铺成的小道一路前行,苇塘浓密却可以遮光,小桥从水塘上架过,鱼儿从水中探出头来,不时冒几个小小的气泡,漾开这一道道春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水虽不尽清洌,却可以倒影出另外一个湖光山色。碧空天际下,何处不是景?道旁是桑竹柿树,恍若世外桃源,让我想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境界。梦中的西溪,她是那么神秘而不失秀美,而真实的西溪是灵动的。春景很美,竹韵随风起,纸扇飘摇,晕开一壶春色。堤上花团锦簇,分外妖娆。倘若是烟雨空蒙的日子,那又会是何样景象?那又让多少人流连忘返呢?或许正是康熙笔下的“竹径既曲折,烟树亦僻静。”
我从竹径穿出,篁竹深无远,水塘亦僻静,我不是骚客文人,作画亦不会,更不会与历代诗人、学者那样挥毫就墨,把所思所感跃然纸上,我只会用秃笔勾勒出西溪这一梦中的圣地吧。虽说没有多少领略西溪之灵魂所在。偶然,心血来潮,亦仿名士,吟诗:
七律西溪梦寻
竹苇相映两双栖,
桑堤夹影自独依。
春烟云水花似锦,
际空穷无雾或奇。
鸥鸟别在排阵起,
梦蝶舞戏丛中立。
情画豪游抚扇留,
人韵雅生何处觅?
【作者:玉石】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及出国留学网所有,未经授权杜绝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你有好的文章,可以点击【投稿】,让大家看到你的作品,同时也有稿费可以拿,快来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