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来源: 作文大全2022-10-22 13:36:39
导读:好久未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在友人的推荐下花了将近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中国不高兴》这本热门大作,确实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

  好久未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在友人的推荐下花了将近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中国不高兴》这本热门大作,确实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篇一:《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这是一本优秀的,80%的观点可借鉴的好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诙谐,特别是对美国放肆印钞票的神算和对物欲的思考,尤其让人印象深刻,面对学者的书,劝各位网友停止谩骂。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思考长远一点是应当的,和平的外交路线是应当支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就应当有普世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文化。我们应当将佛教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特色,摒弃酒文化,扬弃饮食文化,更新儒家文化,把爱惜物命,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我们的共识,JDP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标准。内行的人知道,佛教能解决干旱和气候问题,本人是业余的,都曾经下过雨。佛教还能解决健康问题,杀生食肉者多疾病,如果提倡素食文化,那么人们的疾病就少了很多,医疗费用就降下来了,而且社会会祥和许多。大到一个国家,美国就是好战争,动不动就诉诸武力,致使军费开支庞大、财政赤字庞大,它得的是毒瘾病,念《金刚经》的人能看得到天上世界,能满足人们的太空梦想,我们应当把中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间净土,建成世界人民的精神家园。

  篇二:《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好久未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在友人的推荐下花了将近一个月终于看完了《中国不高兴》这本热门大作,确实有一些感受不吐不快。这本书反映的许多问题我很有同感,读完后回想起来,原来自己就是被人称为“愤青”的一类,难怪如此。

  这本书视界宽广,从中国巨变到在国际定位、国内思潮博弈,到“雷峰塔的倒掉”(一切向美国看齐观念的逐步瓦解),特别是对一些号称“精英”、“权威”、“大师”的无情嘲讽,确实解气。虽然语言与我们常读的八股标准文章相比略嫌粗糙,但却体现了其“话糙理不糙”的平民色彩,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文中对时弊的分析,如“文艺腔”,自我矮化的哲学、猥琐心态和轻薄浮躁文化、民族精神下行、学术腐朽、“管家文化”等,可谓一见血。对在崛起进程中思想文化艺术的衰败痛心疾首之余,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检讨,认为正是大目标缺失造成了思想的混乱和意志的衰退所致。没有了大目标的召唤和激励,人们就逐渐成为追逐狭隘利益的低等生物。

  中国不高兴,愤青不高兴,精英们也不高兴。为什么?愤青不高兴,是因为我们受到恶*的欺凌,却表现得像老板淫威下可怜巴巴的店小二,虽然可以糊口,但仰人鼻息。精英们不高兴,是因为店小二态度还不够端正,模仿老板言行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但是这些年来在全体人们潜意识和显意识中,把中国变成第二个美国或者比美国还美国的国家,是惊人地一致的,关键是途径和手段。想*的人变成了“愤青”,想做顺民的成了“精英”。

  中国应追求什么目标?文章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字里行间、“愤青”式的思维逻辑当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轮廓: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新秩序。这份雄心我们已失去太久了,不这找回这份自信,我们只好永远为他人作嫁衣。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想表达的感觉。

  篇三:《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最近买了一本书《中国不高兴》,这几天正在看,才把第一章节看完。这里本人不发表任何政治性的观点,因为觉得就算说了也没有什么用。书中第一章讲了5。12地震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以及在奥运火炬传递中的圣火保护事件、共同抵制家乐福等等。

  书中充分的肯定了70后及80后在这3件事件中的积极意义,不是说这些人又多高尚或者多么的爱国,因为大家是中国人,在这种时刻如果人人都自顾,那就完全没有国家存在的必要了,正是基于这个基础,我们的国家*以及社会各界不仅做到了,而且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说实话,刚开始看前章的时候,觉得作者怎么写的牢骚满腹似的。但看到一会才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起码基调是对的。

  其中看到书中有一段话很好,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段话是我国一位第一带计算机专家写给他女儿的:我们这一代很多人走向天涯,无法再做一个好的儿子或者女儿;……用中国人特有的坚韧和悟性,未完成别人视做畏途的工作,一如世界每个角落我们的同龄人在做的一样;不过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平实的做人,我们维护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荣誉。

  “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为它的每一点痛苦而忧伤,一如每一个眷恋那片土地的人一样。”——自善变者的眼里,这是多么迂腐的感情啊!但是,说出这一点关于“国家认同”的话,就真的那么令人难堪吗?

  还记得前段时间看的《南京,南京》,正视历史和面对现实,不正是让我们维护我们心中美好的一面吗和那一点点仅有的尊严?至少这样能让我们的内心还能留下一块净土。

  本人不建议大家都读此书,当然大家看这本书时最好还是保留自己的一些政治基本观点,不要被书里的有些比较偏激的观点同化了。希望对此书有兴趣的同事和朋友可以看一下。

  篇四: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说实话,会选择看这本书其实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中国不高兴》,为什么中国会不高兴呢?作者凭什么这样说?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呢?……一系列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看来要想解决我的疑惑,就要从这本书着手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带着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我们这个社会的,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思考是比较独特的,或许很多人看待问题是从我们的惯性思维出发,但作者并不是,他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出发,从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想法。

  读这本书,我收获最多的是作者能捉住80后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关心以及对国际大环境的变更所做出的反应这个视角,从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崛起,从实际的生活中谈发展,而非从大而空的理论中谈观点。中国不高兴,从而反映,在本书中,恰恰就是从中国的新一代抵制“家乐福”、汶川地震中令人赞赏的表现等行为中体现出来的。虽然中国的小辈们不高兴了,能理性的看待外国对中国的矛盾心态和复杂的行为,并且无谓的表达出*。但是,这种现象是一种趋势吗?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作为一个90后,我们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前人是不一样的,或许我们是比较理想主义的一代,但并不代表我们不懂时势,我们不关心时事政治。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我们为国家民族、为自己的未来忧虑着,我们也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对我们不利的现状,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但是人多力量大,我们是新生牛犊不怕虎,我们勇于尝试,敢于拼搏。

  《中国不高兴》这本书,能让我们开阔眼界,让我们能更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在国际中各国博弈所要说明的是什么,也让我们的新一代能客观的面对中国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形势,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在是是非非中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以做出对我们国家、社会、个人最有利的决定。

  有时侯,我会在想,是时候让西方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力量,并不只是在经济上的,而是在政治、文化、乃至综合各方面的,我们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要改变了,该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时候就要大胆的争取,莫要错失良机,我们一定要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一定要不断发展。对中国而言:稳定压倒一切,但是发展是所有一切的前提。

  篇五:《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这本书评价说什么的都有,民族主义、左翼、极端思想,或者只有愤青们才会去看的书等等。每个年龄段的人看法都不一样,对于我这样一个80出生的人,虽然还没法到达"专家""学者"们的社会观、人生观,但是作为国家后几十年的"社会栋梁",我们自然有我们的想法。

  我不知道那些"学者"们是否有买这本书,并且是否去看了这本书,首先要说的是如果您没有看过这本书,仅仅是在网络或者别人嘴里听了几句的话,那么还是请您先闭上您的嘴,等看完了再评价也不迟。

  中国从建国以来几乎是每30年一个变化,改革开放快30年了,30年前中国是怎样一个环境,也就要面对怎样一个心态来处理国家前途。今天我们国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不同,我们是该继续用30年前的观念来建设祖国呢?还是用新的观念来推动国家发展呢?我认为这本书不见得就怎么"民族主义"了,当你用一种审视和批判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们的本意是希望我们不要沉迷于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中,要了解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要懂得在不同的时期做不同的人!做个比喻:以前你穷,没办法你只能用一个穷心态来生活,现在你成中产人士了,是不是你还得用穷心态来面对社会?是不是等你都住上别墅了您还用贫困时期的心态来生活呢?每个人在每个时期的眼光和抱负都不一样,国家也是这样。我们完成了一个目标之后就是要有一个新的目标!要不国家怎么发展?原地不懂?接着"贩卖"裤子、鞋子给西方?老祖宗交给我们的: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那里去了?泡小秘吃海鲜去了?

  有的时候不是我们不理解"老人们"的心里,就像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你跟你父母讲一些新时期的事情,他们可能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没有这样乱七八糟的事情。但是结果怎么样?社会不还是发展,"老的"终究要"老去"。那些已经接近"老去"的"学者"们,你们是否还跟的上这个时期的变化?你们脑子里的"286"处理器是否还能处理当今社会的大量信息?要不您先"升级"一下,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起。

  新时代的年轻人从观念上和处理事情的思维上有很大不同,大家面对事情的时候通常都目标明确,不喜欢通过"附加值"来达成目的,就像现在"有话直说"一样。我在一家公司做管理层,当要与其他公司处理合作事情的时候,通常都是直奔主题,阐明自己的实力和诚意,原则利益说清楚,大家来均衡利益,然后就签合同了。但是我们老一辈怎么做?先是私下拜访对方领导,然后送礼吃饭泡个澡,然后再研究研究最后才签合同。这就是新时期年轻人与老一辈的不同。我们更注重实际的东西。更注重目标的东西,这本书之中有很多话题和论点是指责那些"学者""教授"的,不好听的话当然谁都不爱听,忠言逆耳嘛,但是它利于行。很多话题都是很直接的说出问题点,我们是该反思呢?还是一推三干净?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纵然书中的论点富有激情和民族主义倾向,但是他的出现与热销有他存在的道理,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