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那么美,那么悲
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实质丑陋的社会里,人们彼此欺骗,这个本性善良的姑娘,为爱放弃一切,坠入永无翻身的地域,她是自愿还是被逼无奈。
——题记
这是一本极为感性,极为真实的小说。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人犹如身临其境。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惨凄壮,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玛格丽特一个那样桀骜不驯的女子,她沦落风尘,在繁花最盛的岁月里,本着自己如花的美貌过这表面浮华实则空虚的日子,上帝把阿尔芒这样一个简单纯朴,仍愿意相信爱情的青年送到她身边。他执着,他坚贞,没有一丝动摇地守护着自己的一方净土,用世间最坚定,最美妙的爱情,打动玛格丽特高傲的心,然而阿尔芒的父亲却以影响姓氏这样一个荒谬的原因,请求玛格丽特离开他,她对他的爱让她接受了这个荒谬的要求然后年华滔滔逝,待知晓真相的阿尔芒在回首,玛格丽特已香消玉殒,留给他唯一的纪念,只是一本写满了爱意和伤痛的日记。
玛格丽特一个世人眼中的妓女,为自己深爱的人,竟愿意那么傻,傻得无声息地离开,傻得放弃自己追求爱情的权力。她的爱,那么深,那么浓,却无法宣泄,无处宣泄,唯有将一切地恨说遗留在泪迹斑斑的日记里,遗留在被病痛折磨的黑夜里。
永记得阿尔芒于玛格丽特死后,来到她墓前坚持为他迁墓的情景,当棺盖打开一切美丽都已消散如烟,留下的唯有无法辨认的脸庞,那一刻心是多么痛。那时我还只是个欢天喜地的孩童,为了一块软软的棉花糖,愿意乖巧地坐在家中的长凳上,背诵唐诗三百首,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离别。然后时光匆匆,如今我已长成,十七岁,已经历过多少悲欢离合,那些生命里从不停歇的相遇和分别的循环,将人心磨出厚厚的茧,在也不易被刺穿,再次回温《茶花女》,心中凄怆依旧,眼角却早无泪水。
然而有时我会想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有人说是阿尔芒的父亲,是他的自私造成的,而我认为是社会的错如果玛格丽特和阿尔芒不是相遇在这样一个浮华空虚的社会,大抵会生活的很幸福吧。“山上茶花开呀开,你曾走到山上来,那时我奋不顾身,只为看一次花开”可惜玛格丽特还是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成为凋谢的茶花。
一直很想为《茶花女》写点什么,只无奈于笔下生涩,生怕自己这杆拙笔,*了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纯洁的爱情,今天终于写出来了,却依然无法表达出我内心万分之一的敬与痛。
后记:墙角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在努力一点,在茶花触碰到阳光的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刻,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触手可及的阳光。但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有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世间。
【第2篇】
《最是那一朵盛开的茶花》
就在这个暑假之中,我阅读了小仲马的代表作之一《茶花女》。
该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的名妓玛格丽特最终被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果断放弃自己奢侈的生活,与阿尔芒共同去往乡下。但是阿尔芒的父亲认为玛格丽特曾是妓女会毁了儿子的大好前程,最终玛格丽特*返回巴黎重操旧业。阿尔芒却不知其原因,便无比气愤,于是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从此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直到故事最后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才知道真相,便追悔莫及。
这个故事采取的是倒叙的方式,先从名妓玛格丽特的死后财产拍卖从而引入青年阿尔芒找作者花高价买自己曾送玛格丽特的一本书《曼侬·雷斯戈》,又花重金为玛格丽特迁坟,但却不幸病倒,在此期间他便为作者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全部。
当我看完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感到惋惜与悲伤,明明如此相爱的俩个人都在离幸福的大门仅有一步之遥时却被无情拆散,加上阿尔芒的误解与玛格丽特的悲伤与无奈更让我感到无比痛心,尤其是故事结尾中玛格丽特在生命尽头所写的笔记,里面包含了自己内心复杂与两难,但当我第二遍看时,我才发现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对阿尔芒爱。
许多人不经想问:“难道一个名妓就不配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吗?”我想不是的。
我们反观当时19世纪的法国阶级矛盾严重,资产阶级人们过着衣食无忧奢侈的生活,而名妓玛格丽特自幼便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她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从而换取上流社会的同行证,在故事的开头作者描写到玛格丽特死后拍卖其物品时来了许多贵族太太,这些上流社会人士,但她们无一例外都说玛格丽特是一个善良的人,尽管她们与玛格丽特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她们是十分羡慕玛格丽特那种奢侈*的生活的,但在我看来不同的环境往往造就不同的人生,在当时从小生活在资产阶级的人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憧憬都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都希望自己在未来获得幸福,是自己地位更加高贵,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仰,但在故事开头的玛格丽特却不这么认为,在她临终之际她认为自己这一生幸福的时光莫过于认识阿尔芒与阿尔芒相爱这短短的一年。
作者以一个名妓短暂的一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上流法国社会生活作风的糜烂,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享乐主义和奢靡。
但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儿,我们只能去不断完善,不断改变自己从而去适应这个社会才可以收获到自己的幸福,但如果只是一味的去付出,去顺从而不改变,往往有时也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