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相信考古学家——
在几千年之后,
在无人迹的海滨,
在曾是繁华过的废墟上
拾得一根枯骨
——我的枯骨时,
他岂能知道这根枯骨
是曾经了二十世纪的烈焰燃一烧过的?
又有谁能在地层里
寻得
那些受尽了磨难的
牺牲者的泪珠呢?
那些泪珠
曾被封禁于千重的铁栅,
却只有一枚钥匙
可以打开那些铁栅的门,
而去夺取那钥匙的无数大勇
却都倒毙在
守卫者的刀槍下了
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
藏之枕畔,
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
更晶莹,更晶莹
而彻照万古啊!
我们岂不是
都在自己的年代里
被钉上了十字架么?
而这十字架
决不比拿撒勒人所钉的
较少痛苦。
敌人的手
给我们戴上荆棘的冠冕
从刺破了的惨白的前额
淋下的深红的血点,
也不曾写尽
我们胸中所有的悲愤啊!
诚然
我们不应该有什么奢望,
却只愿有一天
人们想起我们,
像想起远古的那些
和巨兽搏斗过来的祖先,
脸上会浮上一片
安谧而又舒展的笑——
虽然那是太轻松了,
但我却甘愿
为那笑而捐躯!
1937年5月8日
=========================================================
独特的视角
初看《笑》这个题目,读者也许难以猜到这首诗是要写什么样的笑,为何写这样的笑。顺着诗行看下去,仍然很难猜到其意,一直到诗的最后,读者才会恍然大悟。诗人把这首诗定名为《笑》,实在是高明之至。
这首诗写于1937年5月8日,是在诗人写了《一浪一》之后的第6天。《一浪一》写了一种力,诗人期望着这种力。因为这种力可以摧毁旧世界。诗人在《笑》中也写了一种力,与《一浪一》中的力有相通之处。但《一浪一》中的力是以象征的手法写出来的。而在《笑》中,诗人则是以深沉的笔调,写了人之力。也就是说,诗人把《一浪一》中期望的力具体化了。在《笑》中诗人指出,这种摧毁旧世界的力,不是别的,正是千千万万英勇奋斗的革命者。尽管革命者们遇到了种种磨难,甚至流血牺牲,但这种力是不可阻挡的,终究要推动历史前进,把历史推向光明的未来。
《笑》这首诗,是献给革命者们的一首战歌,一首颂歌。
一首诗的视角如何,对一首诗的成功与否关系很大。《笑》这首诗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首诗的视角选得好。视角独特、新鲜,不仅为诗的展开提供了方便,而且为这首诗能产生巨大魅力,其视角本身就起了巨大作用。
诗人是写1937年的感觉的。当时中华民族已处于民族危机之中。日寇侵占了东北,又在向华北进犯。这是在七七事变前夕,全国都处于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杰出的诗人一般都是哲人,也许比普通人更具一种预感一性一*:一场全国一性一*的抵抗侵略者的血与火的斗争就要来临了,诗人敏捷地感到,要呼唤一种巨大的力量投入斗争。
当然,诗人写《笑》这首诗,不仅仅是有具体所指,而带有一种宏观上的穿透一性一*。就是说,诗人是在写人类的进步史,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场又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大搏斗。而在这大搏斗中,有着“无数大勇”的英雄们,诗人是在为他们讴歌。
但诗人在《笑》中,不是从眼前的场景写起,而是想到了遥远的将来,从遥远的将来写起。这一独特的视角,使这首诗一开始,就抓住了人的心。
我们看,诗人是这样开篇的:
“我不相信考古学家——//在几千年之后,/在无人迹的海滨,/在曾是繁华过的废墟上/拾得一根枯骨/——我的枯骨时,/他岂能知道这根枯骨/是曾经了二十世纪的烈焰燃一烧过的?”
开篇之后,诗行逐步展开,诗人始终以遥远将来的目光,看待当时,使这首诗浑然而成了。
诗人的脑中,怎么会产生这一独特视角呢?我们难以知道。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想到:思路的开阔,是诗人能捕捉到这一独特视角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构思一首诗,需要海阔天空地遐想,以便寻找到好的视角。但能不能寻找到最好的视角,这就要看诗人的才能如何了。
《笑》这首诗之所以成功,还 因为诗人选择了极富表现力的细节。这首诗的细节刻划实在太一精一采了,让人拍案叫绝!
我们只截取关于“泪珠”的描写,来欣赏一下诗人一精一采的刻划。
诗人写道:
“又有谁能在地层里/寻得/那些受尽了磨难的/牺牲者的泪珠呢?/那些泪珠/曾被封禁于千重的铁栅,/却只有一枚钥匙/可以打开那些铁栅的门,/而去夺取那钥匙的无数大勇/却都倒毙在/守卫者的刀槍下了//如能捡得那样的一颗泪珠/藏之枕畔,/当比那捞自万丈的海底之贝珠/更晶莹更晶莹/而彻照万古啊!”
这牺牲者的泪珠,代表了一种一精一神,一种力量,一种人类的最美好最可贵的东西,它能彻照万古。诗人以浓情浓墨刻划这“泪珠”,使这首诗辉煌而博大起来。通过对“泪珠”的刻划,革命者们奋斗的艰苦卓绝,革命者们的可贵一精一神,跃然纸上,光照千古。这比任何其他的语言,都更有力量。
艾青说:
“如正义的指挥刀之能组织人民的步伐,诗人的笔必须为人民一精一神的坚固与一致而努力。”
《笑》,正是具有这种力量的一首诗。
诗人在最后写道:
“诚然/我们不应该有什么奢望,/却只愿有一天/人们想起我们,/像想起远古的那些/和巨兽搏斗过来的祖先,/脸上会浮上一片/安谧而又舒展的笑—— /虽然那是太轻松了,/但我却甘愿/为那笑而捐躯!”
诗人在诗的最后才写出了笑,而这笑来得多么不易啊,是千百万勇士们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这样,使整首诗的含意明确了、深邃了。诗人还 在最后表明了自己——一个革命者的态度:“但我却甘愿为那笑而捐躯!”诗人要像其他勇士们一样,为祖国的光明未来,为人类的美好前途,为将来的人们“脸上会浮上一片安谧而舒展的笑——”而献出自己的一切。诗人的这种革命一精一神、献身一精一神,也是这首诗的血肉,和其他勇士们的一精一神相辉映,多么感人至深。
“诗人的笔必须为人民一精一神的坚固与一致而努力。”《笑》这首诗,即是诗人实践自己抱负和志向的一个闪光的脚印。
(郭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