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晚上9:00关门,每到8:10至8:30分之间,总能看到一位鬓如白雪的老奶奶走进图书馆,仔细地挑上一本书后便站着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有几次经服务人员提醒才恍然从书中醒来,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
我也是一个小书迷,渐渐地对老人产生了好奇,就主动地让位给老奶奶。起先时,老奶奶虽然对我表示感谢,但有时也有点怪我打断了她的梦。时间久了,老奶奶也就愉快地接受了我的礼让。
老奶奶和我同住一个小区。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老奶奶问我喜欢读什么书。我就告诉她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还有《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等。老人听后直夸我将来一定是位有出息的孩子,这么小就迷上读书。
有一次老奶奶带着很伤感的语气对我说,以前由于家里穷,在加上她的父亲总认为“女孩子早晚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就一天学也没上成,认识的几个字也是割草回来偷偷地在教室门口听到的。不象现在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珍惜,一定要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但那时一切都晚了。就象她,到了晚年时才找回儿时的梦想。对于老奶奶的话,我是似懂非懂,后来经妈妈给我再三解释我才弄清楚。同时,妈妈还对我说:“趁现在多读一些书,不要等将来要用时才后悔。”我一知半解地点了点头。
老奶奶每天看书的时间大致不变,我和老奶奶也日渐熟识。如果有几天不见,似乎心里缺了点什么似的。但有一种疑惑我却一直没有对她讲,那就是:老奶奶叹息她早年没有机会读书,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读书有早晚之分吗?《三字经》上不是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吗?图书馆里每天座无虚席,有老人、小孩,还有叔叔、阿姨,说明现在的大多数人是珍惜他们的学习机会的,如果一个人到“方恨少”时,不是叹息,而是像老奶奶这样“找回儿时梦想”,不也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吗?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中华民族饱经风霜,但只要我们现在不仅仅是叹息,而是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积极开拓创新,我想我们一定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不断的学习,也是我们成功和创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