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起小学的语文课本。掸去封面上的灰尘,原本洁白的纸张现在已变得皱黄。浏览着一篇篇课文,脑海里不禁回忆起小学时的快乐时光。
突然,我的目光锁定在了第16课上——《狼牙山五壮士》。这课是我唯一一篇做了笔记的课文,或许我以前曾被他们的事迹所打动。歪歪扭扭的字体,冗杂而繁琐的笔记几乎占满了整篇纸张。
饶有兴趣地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希望能温故知新。但在阅读完了以后,我陷入了沉思。
陡峭的狼牙山上,五名壮士纷纷跳崖,他们真的那么大义凛然吗?如果是真的,他们又何必用这种方式呢?
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将敌人引上了四面山崖的绝路——棋盘陀——这点我无可置疑;他们在途中扔手榴弹,用尽了子弹,甚至还用石头砸过敌人——这点我无话可说,也毋庸置疑。
可是,为什么偏偏到了最后时刻,他们竟表现得如此懦弱呢?
当疯狂的敌人如浪潮般涌上山头的时候,也许他们明白,牺牲是他们注定的结局。可是明知道横竖都是死,他们为什么不轰轰烈烈地战死呢?这样兴许还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每多消灭一个敌人,就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扫除一分障碍啊!没有子弹了,为什么不与敌人展开肉搏呢?对于一名军人,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在与敌人的拼杀中被敌人的刺刀插入心脏,而不是有能力消灭敌人却放弃这个机会,做一名逃兵。但他们并没有这样——而是从山崖上纵身跳了下去。
作为军人,浴血奋战是他们的义务,奋勇杀敌是他们的职责,马革裹尸是他们的光荣!牺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在最后的抉择中,他们却都做了些什么?!——他们是不敢面对数量庞大的敌人吗?抑或是想留个全尸?甚至还是想侥幸捡条命苟且偷生?什么?负伤?负伤是理由吗?清军将领聂士成虽肚破肠出仍能冲锋陷阵,他难道不痛吗?对于军人来说,当逃兵是莫大的耻辱。既然已经接受了这个任务,就应该报定必死的决心,以血染战袍而终,虽九死而犹未悔。与其这样活下来,倒不如将画面定格在倒下的瞬间——这,才是军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想到古代的北宋杨家将,近代的清军水师提督关天培,现代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再想想“五壮士”,虽然我不想这样说,但我却不得不说一声“懦夫”,这并不为过。
然而我们的敌人——日本侵略军却拥有这种军人本色。他们将“武士道”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效忠天皇,薄情寡义,以战死沙场为荣······虽然在历史面前,他们只是被看作法西斯对外掠夺的工具而已。
所以,我认为从狼牙山上跳下的,不是五名壮士,而是五名逃兵!
我并不是不爱国,而是在翻看旧书时的感想而已。在某些方面,五名壮士的确还不如侵华日军。虽然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战争,但他们的部分“武士道”精神确实值得部分军人学习。
或许我错怪了五位壮士吧,或许五位壮士不是这样想的吧。当然,我也希望不是。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愚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