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结,在记忆深处】
50多年前,那是我外公少时生活的时代,那时的粮食来之不易,家家户户都只能按劳分配到几张花花绿绿的粮票用来购买供给。
我的外公是一名工人,平日干活时总爱穿一件白背心,一条深蓝色劳动布短裤,腰间别着一串钥匙。他属于怀旧的人,喜欢忆苦思甜,常常一遍一遍地向我“絮叨”着他那些个陈年往事 …那时的他每月虽然可以分配到二十八斤粮食,却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人的温饱。听起来,你可能会想:“二十八斤粮食,那得多少啊,怎么会不够吃呢?”可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把米兑上一锅水,若能加上山芋或者胡萝卜,就算是“*标配”了。如此没有“油水”的口粮,还要养活一大家子的“生产劳动力”。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生活才逐步得以了改善。
这些往事深深地印记在外公的内心深处,每每提及,他总是对那个年代充满了回忆和感情。久之,我对粮票不禁充满了好奇,于是,外公从他的“百宝箱”里拿出了一张珍藏已久的粮票。我紧紧凝视着这张粮票,模糊不清的票面上写着“一市斤”,鲜红的票底已经略失当年的“风采”。票面顶端,印着“*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几个字。外公轻抚着粮票,深情地对我讲述着当年:那时,人们把粮票看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常常紧攥着仅有的几张粮票,或顶着烈日,或迎着寒风,排着弯弯曲曲似长龙的队伍购买着生活必需的米面粮油。每一支队伍都有可能因为粮食的售完而解散,也有可能因为购粮的人员太多而拥挤。他们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队伍和生活中,这样的等待和拥挤中度过的。
岁月更迭。现如今,富足的生活早已和那会儿计划经济时代的艰苦生活不可同日而语,可是这份情结却始终缱绻在外公的记忆深处。因为,这份记忆承载着他的青春、他的过往;这份记忆犹如一颗颗珍珠,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连缀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而那些沉淀在深处的是他温润、弥久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