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悲秋情 - 作文大全

作文大全

千古文人悲秋情

来源: 作文大全2022-11-15 19:33:28
导读:散文标题:千古文人悲秋情关 键 词:文人千古散文分类:/sanwen古语云:“春女思,秋士悲”,悲秋是古典文学中常见之主题。《诗经?小雅?四月》中曾写道:“秋日...
散文标题: 千古文人悲秋情
关 键 词: 文人 千古
散文分类:
/sanwen

古语云:“春女思,秋士悲”,悲秋是古典文学中常见之主题。《诗经?小雅?四月》中曾写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与伤春相比,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同时成为后世诗人心摩手追的榜样,“诗圣”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此后,“宋玉悲”竟也成了一个经常为人引用的典故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曹丕《燕歌行》)“秋日之可哀”(潘岳《秋兴赋》),“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王勃《秋日饯别序》)“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悲秋的诗句不绝如缕。虽然刘禹锡曾云“我言秋日胜春朝”,杨万里也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但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他们的“反调”如同昙花一现,掩不住悲秋的主流。直至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中仍然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繁华”可看作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而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的折射。“伤心不独为悲秋”,中唐诗人李益在《上汝州郡楼》中,洞察了古今“悲秋”诗中暗藏的玄机,并将之一语道破!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代表了他们的气质。《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南宋词人史达祖《恋绣衾》说得更明白:“愁便是秋心也。”吴文英《唐多令》也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从字源学角度看,“秋”与“愁”二字音、形、义相谐相通。钱钟书在《管锥编》认为,秋天“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悲秋不过是叹逝、伤生、思乡、怀远等情愫的并发症罢了。钟嵘《诗品》中指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是故“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诚如老杜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戎昱《秋月》),非是花鸟有感,分明是看花鸟之人悲情难禁。只要有人的存在,“悲秋”的调子就永远也不会停歇。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