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这里过节总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清明节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节的前一天,爸爸到学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开车回老家。
清早我们到姑奶家,她家是小卖部,我们在她家买了清明用的纸钱人民币仿佛像真的一样。串钱是圆圆的如同一个个小卡片。我们还买了很多鞭炮,买好了东西我们就去吃午饭。
吃过午饭我们回到了村子爸爸把纸钱一张一张的讯开,奶奶和姑奶用箩筐把串钱全抖开,装在了竹篮子里,我跑过去看了一眼可真多啊!
我们穿上靴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乡下那田埂可小了,走在上面一摇一晃的好像一只鸭子在跳舞。我们终于走到了坟墓前。
爸爸拿了彩带一样的东西出来,挂在坟墓上,爸爸把各种各样的纸钱堆在一起好像一座小山系的。弟弟把火点燃了,那烟冉冉上升。我们看着一张张纸钱快要烧完了。我们就嗑了三个响头,姑奶说:“这时只要在心里许愿,就一定会实现。”我在心里默默许愿要好好读书,越来越聪明。然后爸爸把鞭炮挂在树枝上,点燃了、霹雳劈啪,烟花五彩缤纷的在空中散开仿佛仙女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们又来到了另外一座山上,来的坟墓前,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爸爸叫我快拿彩带一样的东西,挂在上面。爸爸把那一堆堆纸钱点燃了,我们急忙做完了。还是照样嗑了三个响头,我还是在心里默默许愿,这次我想让自己越来越漂亮。然后看着弟弟也在默默的念叨,大概也是在想让自己学习有进步吧!
爸爸走过来说:“清明节是我们后辈纪念祖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传统的节日。
这一天下来我忙的既开心又累。在一串串的鞭炮声中我们做完了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清明的诗。
每年的春分后的15天是清明节,也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鬼节”。
在春秋战国时代,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了封常,唯独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叫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尚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好几趟,介子推却不来。
重耳只好亲自去,可他的家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躲进了绵山,他便找人去绵山,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祭扫后,重耳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在我们苏州江南,清明节时主要上坟、祭祖先,吃青团子。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均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拜祭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每年春节后的两个月,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我的家乡光泽,跟全国各地一样,都有扫墓,祭祖的风俗。4月5日,我跟家人一起去给太爷爷和太奶奶扫墓。我们把墓地周围清理干净。摆好供品点上香,祭拜太爷爷太奶奶,然后烧了纸钱,就下山了。
家乡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吃清明果的习俗。长辈们到田里采来一种叫水曲的野菜,洗净后,把它放在钵头里打烂备用。接着把糯米打成浆,和打烂的水曲搅拌后一起放进锅里煮。要一边煮一边搅拌,直到米浆搅成绿色的团状。拿到大桌上,用手沾些油抓一小团糯米团搓成球形,再压扁,弄成像饺子皮一样大小的坯。接着放入用五花肉、香菇、萝卜干等炒制好的馅你也可以投稿,包成花朵一样的圆形,一个带着青草香味的清明果就做好了。包好的清明果还要放在蒸笼里蒸,蒸好的清明果清香扑鼻,碧绿碧绿,晶莹透亮。看到这漂亮的清明果,还没吃就已经在咽口水了。咬一口,那个美味没法用词汇来形容。只有你亲自品尝才能体会。妈妈说:“清明果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个叫介子推的人而立的寒食节所吃的食物。”
这就是家乡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