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诗歌时代——读《寻觅中华》有感
读毕余秋雨的《寻觅中华》,心中有些感慨。通过这本书,我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增长了我的见识。何为寻觅,作者通过次数寻觅心中的文化史,我也因此受到感染。
感受了中国的文化史,我不仅对诗词有了独特的见解。首先是曹操,一个丛林中的强人,或许任何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他质疑、否定,但无可争议的的只有一项:他的诗。面对军事上的不断挑战,他在文化上却彰显自己的风格,曹操的诗,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他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读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对于生命,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待生命的态度就不同,一个人可以轰轰烈烈地过完一生,也有人为了享受现在的轻松自在,浪费自己的一生。读曹操的诗,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他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他的诗流传至今,乃是一大笔财富,供后人享有。
说到诗还有两个人,那就是李白和杜甫,从小对他们就特别熟悉,背的《唐诗三百首》中也有他们的诗,现在谈及他们不禁有种亲切感。不少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这样说也未尝不可,唐代的繁荣一方面在于诗歌,是诗歌给了这个朝代新的内涵,丰富了这个时代。诗,"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存在于“空山新雨”后,存在于“浔阳秋瑟”中。”诵读唐诗时,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来自诗本身,它能振奋人心,唤醒内心沉睡的世界,可以说,唐诗的魅力无穷大,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心扉打开,又看到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初读唐诗时,是找不到这么深刻的见解的,只是感觉好听、上口,现在再读,就觉得诗的伟大,短短几句,就能把人内心所想表达出来。读李白的诗,会被诗所感染,他钟情于山水,把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李白的身上往往有一种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是他更神采飞扬。
再读杜甫的诗,便有不一样的感受。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长者,他没有李白那样潇洒,饮酒作乐,他写的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史之乱前,二则是安史之乱后,不错,杜甫,一位诗人,见证了这个朝代的兴衰,内心的感触可想而知。“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样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李白和杜甫无疑是唐朝灿烂的明星,诗歌中有了他们显得更加完美。唐代,诗歌的时代,带着诗歌繁荣历史。
说完了唐诗,就会不由得想起宋词,远远看去,宋代就像一团麻,近看,其中深藏着的丰富文化不可小觑。宋朝的对手,不管是金、辽,还是两夏,无论这个朝代发展的多么曲折、困难,也无法阻挡文化的发展,在这个乱世里,诗词在一步步走向繁荣。对于宋朝的诗人、词人,我们也都不陌生,像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等。他们都为宋代诗歌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生于这个乱世,国家动荡不安,写出的诗词不免会有爱国的情感,他们更是借景抒情,把自己内心的渴望、无奈等情绪表达出来。杜文天祥,我们会记住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陆游,我们会记住他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归貂裘”;读辛弃疾,我们会记住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以白发生”。提及宋朝,我们会想起风雨摇摆的军事危机,而一旦这种灾难写入诗词当中,对人的震撼,便放大了好几倍,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宋词与唐诗也有很大差异,源于是时代不同,宋代词人内心的爱国情感,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一种真正的男子汉气概,使他们的诗词铸造一种沉郁、苍凉、豪迈、无奈的美学风格。宋代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最终还能留下这样的文明,实属不易啊,不由得对宋代由衷敬佩。
都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实一点没错,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学者在时间留下佳作供后人欣赏,文化始终是不容忽略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就应该学着去了解历史,研读历史,我相信肯定会有深刻的见解,即使是改朝换代,也阻止不了文化的进程,作者寻觅中华,寻觅中华深处的宝藏,我们也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
【第2篇】
中华啊!中华! ——读《寻觅中华》有感
时光匆匆,韶华易逝。唯独华夏民族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细细品读这五千多前的历史,她如一位温婉的母亲,那眼神中总能读到温馨;犹如一位谈吐优雅的绅士,谋略与思绪总能娓娓道来;又像一位战场杀敌的军人,那眼角的疤痕和老茧足以震撼人心······
初遇《寻觅中华》,他的封面是黑色的,带着一种朦胧的神秘色彩,寻觅中华的小字如古代文人书画后的印章,闪着银光,也在我的心中闪着光。
中国——泱泱大国,她的历史也是崎岖的,坎坷的。她是伤痕累累的行者,鸦片战争没有打倒她,日军侵华也没有使她屈服,就连自己亲自喂养的孩子那无情的摧毁也没有倒下。品读历史,令我佩服的人很多,但感动的人却少之又少。那些文人墨客总是在叙述着别人的故事,然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令人感动却毫不在意。
如果不从精神价值上与世界谈话,一切努力都可能成为镜月水花,那时会是破碎的镜,有毒的花,浑浊的水,昏暗的月。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帝王。他的军队征服了汉族的国家,但是文化却被汉族战胜了,于是他顶着老臣子的压力,在改革的道路上行走的是那么潇洒决然,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的那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呢?他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却又不得不放下祖先的传统,他为自己的民族鞠躬尽瘁,却又要汉化。他无声的承受着愤怒的反弹,他惩罚那些反弹者其实也是在惩罚另一个自己。是的,他就是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
他是鲜卑族强健的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军队战胜了汉族,是战场上的王者,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汉化。向失败的民族学习文化,这对一个帝王来说作出这一决定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人们只看到了他汉化的政策,却没有看到他黑夜中为鲜卑族未来思考而变的白发。此刻,月光是孤独的,他,也是孤独的。
中国公元的五世纪,连历史也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孝文帝走完了他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他独立施政只有九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九年啊!我在此对他投以特别的尊敬,因为他是一位真正宏观意义上的文化改革家。
人类最勇敢的脚步,往往毫无路标可循;人类最悲壮的跋涉,则以白骨为路标。
从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唐代文化还有晚清歌赋。中华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渐渐失了颜色。就像现在很多人玩电子产品,用拼音打字而逐渐忘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我认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笔杆唤醒国人的灵魂,并不是只有伟人才能这么做,我们也可以!中华文化的悠久的生命力并不是靠官方的喂养和宠爱,也不是靠商榷和争执,而是靠广大华人的崇敬和维护才维持下来的。
文化的流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全社会的人们应该明白,文化保护的功劳不亚于文化创造。
合上这本书,心中的那一汪湖水泛起涟漪,久久难以平静······
【第3篇】
国家——读《寻觅中华》有感
国家,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支撑,是不懈追求的目标和不断坚持的动力。而我,在读完《寻觅中华》后,对国家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魂兮归来!”这是源自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那个混战的年代,他一心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忠,但只可惜怀才不遇,他也在尽力证明自己,却只能暗叹身不逢时。他的一身本领并不被国君看好,再加之奸臣小人的的唆使,于是,一贬再贬。然而,官场上的不顺并没有阻遏他对这个国家的忠诚,相反,他的忠诚被保留到了最后一刻。在楚都被攻破之际,他伴着那份忠诚,一齐投入了汨罗江。这并不代表他懦弱。而是,他不愿见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刻,他比朝中所有大臣都热爱这片土地,这生养他的地方。比起那些昏庸之士,他把对楚国的爱用自己的身躯,带到了那极乐的世界,那真正懂他的地方。以身殉国,此生无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最后一位宰相,也是最忠诚的一位宰相。文天祥用他的气节,像元朝统治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力量。虽然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对他十分敬佩,诚恳地请他出任元朝的宰相,可文天祥却只求舍生取义。他将死亡看做对儒学的实践。此刻,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都表现在这最有气节的宰相身上。他曾是状元、诗人、学者,可那已不再是他有名气的原因。他对国家的忠诚,才是他最耀眼的地方。忠于国家,死亦不惧;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屈原、文天祥都是值得我们称赞的爱国名士。但爱国不一定要选择死亡,还可以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来回报国家。
一个被成吉思汗视为珍宝的人——耶律楚材。他是契丹皇族后裔,辽曾被金所灭,金又被蒙古所灭,他几度辗转,最终来到了成吉思汗的军营中。他,面对成吉思汗,不畏其权势,以硬碰硬;他,不羞于国耻,无复仇之愿,而只是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辅佐君王。他虽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可他的文笔和思想早已超出民族的的界限,他以毕生精力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他曾劝诫成吉思汗要爱民,不乱杀人,因此,众多的汉人避免了屠城的命运。在窝阔台时期,是他,把汉人的地位升为和蒙古人相同;是他,极力推崇中原文化,发展儒学;是他,调整了经济的不协调,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盛元。他知道自己的来历,可他依旧尽责地为元服务,直至为元而亡。不注重身份,不关注过去,这位博才的奔逐一生的智者也终安眠于颐和园,为后人所敬仰。对他来说,生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忠于现在的国家。
在近现代的进程中,一位巨匠继承了民族精神,半个多世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巴金,这位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又一次更正了方向。在*之前,他就向那股恶*下达了战书,逆流而上,毅然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集团;在*之中,他受尽了迫害:他被加上了罪名,被*,被陷害,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作斗争,坚持为中国在最黑暗的时代带来光明。因为*,许多人倒下了,像老舍、沈从文,但巴金没有倒下,因为他永远都不会倒下。他一边痛斥恶*,一边还在数万人民的责骂声中为自己辩解,给自己证明,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这个时代的错误。他就如泰山般巍峨地矗立在华夏大地上,任凭风吹日晒,任凭电闪雷鸣,任凭狂风大作,任凭风雨交加,他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他是那个年代的巡夜者,独自巡游在黑暗中,为中华文明点亮光芒。坚定、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为了国家,他始终战斗在民族的前线。这就是巴金,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英雄。
历史是公正的,它没有让屈原、文天祥、耶律楚材和巴金的名字在风尘中消散,而是把他们的名字和伟绩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为有了他们,这根国家的支柱才不会坍塌,它指引着每一个中国人永远忠诚于中华民族,忠诚于华夏文化,永远为了“国家”。
合上书,久久无法平静。这本书已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华文明的大门,我不会停止探求。就像屈原,就像巴金,就像那些从过至今永远坚持着正义的人们一样,永不放弃,为国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