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五年有余,竟不曾完整地读一本书。偶然机会,读了龙应台的《目送》。龙应台,这位*女作家,以她细腻的文笔触动着我的心灵,每当读起这本书,总是会潸然泪下。
谈及目送,人们总会想到,生离亦或是死别,逝者如斯夫,生命中总有许多人被时光带走,不留痕迹地划开我们的界限。在龙应台笔下的目送,写的是作者作为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既是目送她的孩子——华安从幼儿园到大学,又是目送自己的父亲——壮年到火葬。
年幼孩子成长的过程,让她牵挂、失落,最终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初上幼儿园时,华安渴望与妈妈在一起,当与母亲告别时,他的视线和母亲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孩子对母亲的牵挂溢于言表;十六岁,处于青春期的华安,再一次和母亲告别时,照例拥抱,但却勉强在接受着母亲的深情,她望着他,他却一直没有回头;二十一岁的他,完全成年,他竟不愿和她有任何的沟通: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她的车;和母亲在一起,宁肯带上耳机,也不愿和她说一说话……他的内在世界和她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她进不去。
这让作者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他们不也正处于16岁的豆蔻年华吗?作为老师,我对他们,像母亲对于孩子……懂事的孩子,或许在勉强接受着我的深情;不懂事的孩子,根本就不会理会。所以,反思对他们的教育,突然明白教育不必过于冗长,也不必太详尽,简单明了,让他们“得之心”才是一个优秀老师所需要做的。通过读《目送》,让我了解到,我们之于学生,学生之于我们,这同样是个必经的过程,我和他们的缘分就是在这一年甚至三年中,在目送他们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我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带着满意的微笑走向人生的另一个征程!而我陪他们所走过的这一段时光,我们的爱,他们却不再需要!
散文的另一部分写的是作为女儿的作者目送自己的父亲,作者初为大学教师时,父亲用廉价小货车送女儿去学校,却每次停到窄巷边,怕给女儿丢人,女儿就这样送他离开;接着过了几十年的时光,父亲住院,当排泄物淋到父亲的裤腿,作者给他稍作处理后,必须赶回去上班,就这样,着急地目送着父亲被护士推回去;作者最后一次目送自己的父亲,竟然是在火葬场了,作者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似乎在自己的身上又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所以才有了那样的感慨。
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有幸毕业三年后还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有着两个令别人羡慕的假期,可以陪陪父母。每次放假前,母亲像个孩子般盼着、念着;开学临行前,总会看见母亲在偷偷地抹泪。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唠叨之于我,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又仿佛细嫩的柳枝在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
我对我可爱的学生们,父母对我,这种情感我的拙笔写不出一二,只能借用龙应台的话来表达:我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者:张岩,辽阳县集美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