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游随感1
京蒙游,出发
路很远,时间更长。
——题记
下午3点40分,终于坐上苏州往呼和浩特的列车,京蒙游开启长途模式。同学们的兴奋不减,刚刚选好床铺又迫不及待地聚到一起欢天喜地。
列车很快驶出苏州,窗外是大片的郊野,昏黄的石子和茂盛的树木交错相连,疾驰而过。透过铁路边茂密的树林,隐隐看见几栋红顶白墙的房屋,残缺的墙垣,矮矮的,似乎在说它们已经许久无人居住。不容我多想,那红顶白墙的房屋已经退出好远,变成视野里的一点,转瞬即逝。
窗外变成一片树林,树木匆匆而过,时疏时密。稀疏的地方,远远的可以望见几座矮山——或许它们也曾郁郁葱葱,也曾高山流水。但是现在它们光秃秃的,断层和沙土犹如巨大的创口,疲惫不堪、草木不生。
静静地坐在窗前,坐得久了,眼前的景色也变得单调,心里莫名有点荒凉。列车上的音乐有时悠闲,有时豪放。听着听着,我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奶奶,想起了家。奶奶准备的午饭我没来得及吃,妈妈临行前的话还在耳畔……
不禁有些惆怅。闭目养神,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已经5时50分了,我们还没有驶出江苏。长途旅行才刚刚开始,沿途需要经过8个省。
路很远,时间更长。
不知道过了多久,只听到一声“南京站到了!” “六朝古都”会是什么样子?“金粉佳人”如今又在哪里?我睁大眼睛寻找,只看到四通八达的道路和陈旧的居民楼。我有些失望,继续闭目养神。
再次醒来,眼前群山连绵、重峦叠嶂。放眼望去,浅绿连着深绿,一直绵延到天边。太喜欢这片翠色,不同于江南小桥流水的恬静,这儿的绿色活泼好动,就像个调皮的娃娃,这娃娃还太能折腾,一眨眼就绿到了天边。正要将赞美收藏,列车又进了隧道。仿佛穿越一般,眼前忽然变黑,耳边是轰轰的响声。询问乘务员,才知道已到安徽蚌埠。出了隧道,仍然感觉这边翠色尤多,相比沿途隔三岔五出现的工厂,这里要环保得多。我不清楚各省的经济情况,亦不敢妄下结论。可这大片的翠色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夜幕降临,灯火寂静。远处的树林已看不清楚,只剩下树林后那圈淡淡的光的余晖。岑参投身战事途中,惟愿“凭君传语报平安”;李商隐夜宿巴山,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盼;杨万里羁旅行中,醒悟“政如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而今,时光静好,我更期待不期而遇的美丽。
京蒙游随记2
期许远方
这地方山真多,列车从一个又一个黑洞洞的隧道穿过。隧道外,碧绿的庄稼近在眼前,往远处看,则是层层的山林。这里的植被保存完好,山上的泥土与庄稼相依相偎,彼此守候,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遥远的未来。
窗外下着小雨,淡绿、翠绿、深绿的庄稼此起彼伏。这儿和家乡的乡野不一样,老家的庄稼种在地里,就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而这里的田野则像挥舞的旌旗,飘扬着活力与热情、野性和壮丽。
列车向着祖国的北方快速前进,土地也由褐黄变成深黄——这里是黄土高原。看不到繁华的闹市,就连房屋建筑也是中规中矩,缺少崭新的模样,更不用提新颖的造型。
窗外的雨大起来了。铁轨旁的黄沙石子变成了赭红色。只是看着,就让人觉得粗犷的原野里多了些温润的气息。
许久,眼前的山上出现了垦好的梯田。梯田不大,种植着一排排整齐的松树。再向前,是几栋依山而建的屋子,褐黄的土,褐黄的墙。比起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土墙更添几分淳朴而浑厚的美。
忽然发现,我看什么都在和老家作比较,老家仿佛就是一根尺子,一条标准,一个参照,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都不会忘记。
晚上8点,列车在清徐站临时停靠。车厢内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三两两,嘻嘻哈哈,讨论着新剧,交流着游戏。记得《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曾提到在他在火车上的经历,那种文化悠悠萦绕着的感觉,令人神往。如今,虽然时代不同,虽然有时候传统赶不上潮流,但是热闹过后,我们仍然会捧起书本,沉浸到文字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底色仍是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这样的底色上,其他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
我竟不觉得时间过的太慢,从阳泉到太原,从太原到清徐,不也就一会儿的功夫吗?苏州到呼和浩特全程26个小时,是不是也会很快过去?这样想着,心头又添了几许期待。
京蒙游随想3
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
你可知,我有多么羡慕你。
——题记
一大早,我们直奔希拉穆仁草原。
映入眼帘的是茫茫草原,还有高大的敖包。敖包本是蒙古的路标,一块石头挨着一块石头,由来往的路人堆积而成。日久天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祭敖包慢慢变成了蒙古族人民的祭祀活动,同祭天祭祖一样重要,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蕴含着对幸福的向往。
哈达是纯洁的象征,敖包上几缕蓝色的哈达,在草原的烈风中高高飘扬。远远望去,哈达的蓝一直飘到天上,与天空融为一体,变成一片纯净的蔚蓝。透过这片蔚蓝,我仿佛看到草原牧民纯净的心与信仰。
静静地站在敖包前,我想参透坚定牧民们信仰的力量。都说,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那么他们又怎么做到年复一年,始终如一?辽阔的草原,宽广的胸怀,高大的敖包,坚定的信仰,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
同学们已经走远。我赶紧把思绪收藏,迈开大步,跟上队伍,来到马场。这里,俊俏的马儿嚼着草,长长的尾巴摇啊摇,牧民们清脆的吆喝,马儿们嘶鸣长啸,一切浑然天成,一切恰到好处,正好扣动了我的心扉。
瞧,马儿们毛色各异,都透着油亮,显得精神抖擞。好喜欢这里的马儿,好喜欢它们悠闲的生活!我悄悄地走近一群马。它们可能也发现了我,但它们不怕,依然优哉游哉,漫不经心地咀嚼着青翠的鲜草。是什么让它们如此坦然?还是大草原的儿女们都是如此坦然?
一匹棕色的马儿吸引了我,它的眼睛很大,眸光里满满的都是友善。我情不自禁,举起相机。镜头里,它把头凑近栅栏,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有话要说,又像是在卖萌。真让我打心眼里喜欢!我缓缓向它靠近。只见,它微微低头,然后迅速地扬起马尾,甩出一朵盛开的花朵。我吓了一跳,迅速跑开。只听见,它直哼哼,好像不满,又像委屈。它是想和我交朋友吗?我伤了它的玻璃心吗?天哪,我的诚心满满,天地可鉴,草原为证!
我从远方赶来,敖包、哈达、草原、牧马……恰巧你们都在,好幸福的感觉。
京蒙游随记4
响沙湾·驼苑记
遇见如此美好,期待再次相逢。
——题记
今天,我们将会骑骆驼。在驼苑,几匹骆驼组成了一支驼队,由一个蒙民牵着。这些骆驼都有两个驼峰,而且都挺瘦的,个别驼峰还有一些歪斜,我不禁担心它们是不是饿了。
终于等到我了!顾不得细沙正往鞋子里钻,我迈着大步冲到对面的骆驼前。看着它萌哒哒的样子,我心里又是喜欢又是激动。只是,看着它鼻孔被长长的木钉穿过,我又有些心疼。尤其是看着那双明亮天真的大眼睛,我的心更是软软的,恨不得好好宠爱它,摸摸它,抱抱它。
明明是工作人员在催促我骑上骆驼,骆驼却温顺地蹲下,跪在沙地上。我赶紧骑到骆驼背上,当我抓住扶手,骆驼就站起身来。似乎有些颤颤巍巍,我的手握得更紧了,有些害怕。等所有人都骑上骆驼,那位牵着缰绳的蒙民才开始在沙地上慢慢前行。
这是我第一次骑骆驼——我盯着地面,只见骆驼厚厚的蹄子一提一踢、一提一踢,缓慢而稳重地踩在沙地上。慢慢地,我放松下来,仔细观察起这匹骆驼来。它的皮是棕褐色的,阳光下又细又密的长毛隐隐泛着金色的光芒,颇为好看。越是瞧,越是喜欢。我小心翼翼地轻轻点了一下骆驼的背,见它没有什么反应,我的胆也大了,把手覆在驼峰边轻轻地抚摸起来,好软!闭上眼,来回抚摸着,心中满满的都是喜欢。
骑在骆驼背上,心儿飘到天上。我仰起头,隐隐看见沙坡上有层细沙被风儿卷起,薄薄的,好似上等的云锦。我忍不住想,抚摸上去一定很舒服吧。再远处,天边的云霞变幻多姿,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有的似翻腾的海浪,有的像仙境中的扁舟,还有的像造型各异的手……
我正陶醉于美景,不知不觉,骆驼已经带着我们走完了一圈。跳下骆驼,意犹未尽。回首,刚刚驼我的那匹骆驼也正看着我,那对耳朵摇晃着,硕大的眼睛水灵灵的,好像在说“也让我歇会儿”,好一匹傲娇的骆驼!
遇见如此美好,期待再次相逢。
京蒙游随笔5
“大盛魁”博物馆奇遇记
站在博物馆,恰似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向前可以知晓过去,向后又可以预知未来。
——题记
在内蒙古的最后一站——内蒙古“大盛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前身是蒙古的市井集中区——商人的胜地。我猜,这里也有《乔家大院》那样不朽的故事,于是兴致勃勃的踏进了博物馆。
透“饰”见情——
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鼻烟枪,让我有些眼花缭乱。这些鼻烟枪大多是用琉璃玛瑙做的,看上去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瓶顶上有各式各样的花纹,有百年好合、花好月圆……瓶身的纹样也是丰富多彩,有踏雪寻梅、与子偕老……我忍不住想,内蒙古人民不仅把畜牧业发展得全国领先,手工艺制品也一点儿也没有落下。
咦?这是什么?金色的壶子上缀满了精致的花纹,壶盖、把手、壶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显得精美绝伦。好美的壶!做什么用的?下面的说明显示:蒙古族奶茶壶!中原的酒器我也见过一些,不见得比蒙古族奶茶壶精致。而蒙民竟用这种壶子装奶茶——真的好奢侈啊!
各“饰”抒情——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很有特色,大多数蒙古袍宽展松弛,领高袖长,右开襟。不过,在和满族相邻的地方,也有两边都开襟的,据说是受了满文化的影响。蒙古族女性服饰都有美丽的头饰,华丽得让人咂舌。
侍乐谈“琴”——
在内蒙古音乐博物馆里,我见到数不胜数的马头琴,最古老的马头早已被磨平,那只马首也只剩下寥寥的影子……
咦,那些是什么弦乐器?琴头有的像鹿、有的像牛、还有的像羚羊,造型十分独特。瞧,那羚羊脑袋下,是一幅人像,据说他曾是那个游牧民族的首领。再看琴身,是用珍贵的黄杨木制成的。终于等到谜底揭晓的时刻,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恒胡尔”!
这里还收集了一个造型奇特的琴,它的琴头虽然也是羚羊,但这只羚羊头特别夸张,弯弯的羊角伸得很长,羊脖子直连琴身,琴弦与羊角相连。据说这是公元6~8世纪被称为“雅托克”的民族乐器……
来一趟博物馆,能见识到这么多东西,真是不虚此行!站在博物馆里,恰似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向前可以知晓过去,向后又可以预知未来。
如今文化越来越繁荣,交流越来越频繁,传播越来越广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抓住机会,让华夏大地上的文化瑰宝永久流传!
京蒙游随记6
鉴往知来
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前尘往事,鉴赏它们,就像打开了一扇时光的门。
——题记
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的瓷器大多是清代的珍品——康乾盛世扭转了清朝前期低迷的艺术局面,创造了陶瓷的又一个巅峰。
瓷器情深——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釉里红花卉纹水盂,或许是第一个见到的缘故,我特别激动。这个作品以红色为主,红色的线条勾勒出四朵盛开的盘花,盘花由草木烘托,显得生机勃勃;盘花与盘花之间是片片祥云,仙气十足;碗壁上还有四朵娇艳的折枝牡丹,显得雍容华贵。
还陶醉在富丽堂皇的梦幻中,脚步已经踏进了现代展区。一件由数不清的陶瓷碗组成的作品,惊艳了我的双眼。这些瓷碗的主色调是玉色,清秀典雅,古色古香。在众多现代展品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一件用蜂巢瓷器废料制成的作品,那它简约的风格,让我只看了一眼就挪不开脚步。我喜欢简约,越是简洁明了的东西越讨人喜欢——生活也应是简约的,因为复杂往往使人疲惫。
书画情殇——
书画馆里的卷轴琳琅满目,一件件艺术珍品,犹如历史长河里的明珠一样璀璨耀眼。
“篆书七言诗”吸引了我的眼球。临摹的钱坫用锥画沙,“乍隐乍现,用墨带燥方润”,字里行间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虽然我不识篆书,但是看着隽秀工整的笔画,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它。“行草李白诗”也是清代一位学者临摹的,它的笔画豪迈遒劲,狂野不羁。这两幅作品虽然都是临摹的作品,但临摹的学者同时赋予了它们崭新的生命。
书法叫人叹服,绘画更让人折服。青绿色的山水画卷不仅呈现出祖国秀丽的*,也让我对画师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继续向前走,一匹黑马栩栩如生,它站在茫茫草原之中,英姿飒爽,有一种傲视天地、君临天下的豪迈气概。谁的画技如此高超?原来是徐悲鸿!难怪,难怪!
鉴赏一件件文物珍品,就像打开了一扇扇时光之门。探索其中的奥秘,真叫人回味无穷。
行程匆匆,转眼就到了挥手告别的时刻。今天相见惊艳痴迷,倘若来日重逢,期待别有一番趣味。
再过五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愿发奋努力,以学生的身份再度跨入这座博物馆。
京蒙游随记7
故宫,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我想最美的,或许不是第一次,而是暮然回首、重游故地的依依深情。
——题记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故宫。记忆中的故宫,有很多台阶,高高在上。其余的印象已经模糊,好像有很多房间……无论怎样,故地重游让我十分期待。
从午门进入故宫,一眼望见高大的宫殿屹立在天地之间,庄严肃穆、华丽壮观。
穿过金水桥,来到太和殿。这里是古代皇帝举行大朝仪式的地方,所以尽显统治者的富贵奢华。殿前台阶是玉石浮雕,样式各不相同。好想上前摸一摸,可惜被围栏挡住了。抬眼,看到太和殿前的那只铜鹤栩栩如生,一片片羽毛十分精致,可见匠人无比用心。我曾在这里拍过照片——那照片里,小女孩才七岁,一脸的欣喜陶醉。如今再来,铜鹤还是那铜鹤,那小女孩已经变成14岁大姑娘了。物在人亦在,只是看的人心境不一样了。同样的位置,我又拍了一张照片……
穿过太和殿的侧门,我们来到保和殿。这里是明代皇帝上早朝的地方,据记载这里本是有屋子的,但是在竣工时一场大火烧了那屋子,明成祖朱棣害怕上天指责,就下令在这空旷的场地上早朝了。保和殿是皇帝常用的宫殿,屋檐上装饰有九种神兽,显示帝王的高贵。看来,古代帝王不仅敬天,而且畏神。辅导员姐姐补充说,他们还怕刺客,为了防止刺客,皇帝在故宫的地基上也是做足了功课。
漫游故宫——眼前的景色,和记忆中的模样还是有些不同。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景物,我真想去碰一碰,摸一摸。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御花园。盛夏时节,绿阴如盖,繁花似锦,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怪不得,宫廷剧中,总少不了御花园。想来,那时的皇帝嫔妃,游览其中定是美不胜收。
穿梭在繁花嫩叶中,一转眼来到一座假山前。假山上,红艳艳的凌霄花犹如瀑布,一泻而下。似乎有点眼熟,我又向四周看了几眼,果然,那里是凉亭,对面是走廊。那年,父亲曾抱着我在这儿拍过照。那天,拍好照,我们就坐在那凉亭里聊天,看着对面的走廊里人来人往……
都说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这次,我是和老师同学一起来的。这趟行程不仅帮我刷新了模糊的记忆,也让我再次感受到故宫那迷人的吸引力。
我想,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京蒙游随记8
结束其实是新的开始
当我们踏上回程的列车
京蒙游的记忆便一一装进了行囊
列车穿越八个省,车窗外的景色变了又变
奇妙的,动心的
到达呼和浩特,是个傍晚,夕阳正好
希拉穆仁大草原,辽阔无比,骏马驰骋,优哉游哉
响沙湾,悦沙岛,同学们的欢笑声比响沙更加悦耳
“大盛魁”博物馆,蒙古悠久的历史文明在心头徜徉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感受震撼,叹自己知道的太少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我再次沉浸于艺术的海洋
故宫博物院,重游故地,感慨万千
…………
不想说再见,归去的行囊却已经收拾好
不想说再见,回家的车票却已经拿在手
不想说再见,脚步却已经走进了回家的车厢
…………
旅行已经结束,结束亦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