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会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适距离在哪里。有人认为距离越近越好,有人认为应该“老死不相往来”。而我却认为,合适的距离不可度量,它是我们在持续努力的尝试下,逐渐达成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像作家木心在一首诗中写道的那样:“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合适的距离,不是一味逃避。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之所以需要与他人交流,与他人沟通,正是由社会属性决定的。有些人因为害怕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拒绝融入集体,更拒绝向人敞开心扉,甚至变得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了锐利的刺,让他人望而却步,把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孤僻的人。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一个人无法解决的挑战与困难,与其单打独斗,孤身一人直面迷茫与害怕,倒不如在集体的相互扶持*同应对,否则可能会因为害怕人际交往中的伤害,一味逃避,反而让自己在困难来临之时束手无策,受到更大的伤害。
合适的距离,不是拼命靠近。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谨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开始我并不理解,在人际交往中,我想紧紧抓住身边任何一个朋友,但又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体会到这句话中的深意。刻意地追求与他人的接触,拼命让自己合群,违背心意去做一些琐碎无聊的事,对友情的建立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相隔再远,之间的情谊也不会被动摇分毫;而那些因为利益结成的小团体,往往上一秒看似亲密无间,下一秒就转身反目成仇。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而拼命缩短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呢?
合适的距离,需要明智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常被长辈们挂在嘴边用来教育我交友要谨慎。不过我自己更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劝诫刘禅的那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特别是这句话里的“亲”和“远”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怎么样选择人与人之间合适的距离。对那些三观正、品行好的人一定要多亲近,多学习,对道德败坏的人一定要离得远远的,同时还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我想,这才是把握人际交往距离最明智的选择吧。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合适距离,不管怎样选择,不管是近是远,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找到。就像叔本华笔下的豪猪,为了温暖彼此,冒着一次又一次被身上的箭刺互相伤害的风险,不断尝试,最终找到最合适的距离,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借鉴。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找到与他人之间合适的距离,找到那种“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