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暮投[1]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
老翁逾[2]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3]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4]词,三男邺城戍[5]。
一男附书至[6],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7]偷生,死者长已[8]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9]。
有孙母未去[10],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11]吏夜 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12]备晨炊。
夜 久[13]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
天明登前途[15],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投:投宿。
[2]逾:越过、翻过。
[3]一何:多么。
[4]致:对……说。
[5]戍:防守。
[6]附书至:捎信回来。
[7]且:姑且。
[8]已:已经,这里引申为完结。
[9]乳下孙:还 在吃奶的孩子。
[10]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1]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2]犹得:还 能够。
[13]夜 久:即“半夜 ”的意思。
[14]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15]登前途:前面的路。
【赏析】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 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为一首语言并不华丽的叙事诗,《石壕吏》没有什么抢眼的“名句”,它的动人,在于层层渲染悲剧气氛,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开篇“有吏夜 捉人”到“老翁逾墙走”,给全诗奠定了凝重的基调――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征兵及于残年老朽。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凄惶形成鲜明对比。老妇自叙身世,“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她的家庭已经为朝廷牺牲了两个儿子,然而得到的不是应有的抚恤,而是更猛烈的压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劳动力都走了,家中只剩老弱妇孺,他们过的是什么日子,可想而知。然而官吏仍然不放过他们。全诗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出现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 归”。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老妇人,也许连走路都有困难,为了保全家人,主动要求应征。官吏的残忍、朝廷的刻薄寡恩、老妇人的悲惨被无限放大了。
诗的结尾,“夜 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饱含暗示与让人无穷回味的余地。为谁而泣?离别的时候,会说什么话?离别后,这一家人的境遇如何?作者没有明说,也不必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