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篇】
今天看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感触真的蛮深的。为人父母,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做什么都是为了她们好,却往往忽略了她们最需要的情感。渐渐的,自以为是的我们,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亲手画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读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她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们只能用哭闹表达她们的不满,而等她们长大之后,每次她们的意见和我们相左的时候,就会用刻意的任性,恶劣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她们的不愿意,不妥协。当面对她们这种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曾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她们这样的原因,更不曾把自己放在和她们同等的高度,认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会觉的气愤,觉的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所以总是会强迫性的让孩子认同,服从自己。
都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身高吧,如果你不尝试着蹲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同等高度的去看待问题,你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她们眼中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所认为的善恶和对错又是一种什么标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听到她们说她们觉的孩子大了,越来越不知道她们心里在想什么,也越来越少的主动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要她们往东,她们偏要向西,好像故意对着干似的,感觉与她们的距离日渐甚远了。扪心自问,孩子表现出的这种疏离感,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她们试图主动去亲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的陪她们聊一会天;在她们有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多给她们一些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耐心听她们解释。有吗,有的,只是很少,很少,大多数时间,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和自动忽视。当孩子想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去把书看看,自己去玩一会;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成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一句,哦,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想跟你说她这次犯错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总会很生气的说,别解释,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解释也没有用。一次两次,长久以往,孩子也放弃了和我们交流的想法,关闭了向我们敞开的心门。所以不要怪孩子和我们离心离德,越来越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这一切都是我们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根本怪不了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后,就像是被人一棍子打醒了,我觉的我们真的有必要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一改了,我们不能再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孩子。得换位思考,同步同位,有些东西我们觉的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是孩子觉的不简单,她们刚步入小学,这些知识对她们来说都是复杂的,需要好好认识和学习的,因为还不熟练,所以会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又何必觉的无法理解。是人都会犯错,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一点的包容和理解,给她们多一点的过渡时间,试着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她们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听听她们内心的想法和声音。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现在纠正还不迟。我们不要再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亲情和陪伴,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重视,让她们不再因为身高和年龄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