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任性的时候,但当我们看到因为自己的任性而让他人为难时,才会沉思并改正。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任性周记”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关于任性周记
小时候,陪妈妈逛商场,总会趴在橱窗前看着里面的芭比娃娃。粉色的蕾丝裙,美丽的芭比,真的好想拥有。妈妈却走过来塞给我一本厚厚的古诗书,说:“别看那些了,要好好学习,学点有用的,这本书要好好背。”妈妈牵着我的手离去,我一直转头看着芭比那美丽的面孔,直到模糊。
一年级时,语文老师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都非常踊跃的举手,我也不甘落后。老师叫起了我,我说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动物园园长,家里还要养上一头狮子,老师表扬了我。回到家,妈妈问我有没有被老师表扬,我骄傲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完后却把脸一沉,说:“记住,你的目标是名牌大学,而不是什么园的园长。”小小的我若有若无的点了点头。
十一岁生日时,妈妈说要给我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便一直期待着。我一直以为会是书店的书架上的那本《哈利波特》,那是我在一星期前就跟妈妈说的,妈妈只是说看我这次的考试成绩。终于到送礼物的时刻了,妈妈送给我一个方形盒子,看着特别像装着书,我的心怦怦的跳着。我按耐住心跳打开了盒子,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那里面装着的只是几本资料书。我压住泪水,不想让生日聚会难堪,只能说“我很喜欢”。
步入了初中,学习节奏开始加快。每晚都会开夜车到十点多,熬出黑眼圈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当成绩单发下后,一下滑父母就唏嘘不已。他们仿佛只重视成绩单上的那几个红色数字,而忽视了每晚台灯下那个奋笔疾书的身影。我不想与父母争吵,因为那几缕为我生出的白发和那道过早的皱纹。
有时我也想任性。抱回曾经的芭比娃娃,找回自己曾经的梦想,读完那本曾经的《哈利波特》,告诉父母:请重视我的努力,而不是那几个红色数字。有时我真的想任性。抛开难懂的唐诗书,扔掉背在我身上却不属于自己的梦想,不要枯燥的资料书,跟父母说:成绩并不能代表我自己。
有时我也想任性。
篇二:关于任性周记
时光飞逝,昔日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在那个瞬间突然明白:我长大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任性。呵呵,可能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早已经不是可以任性的年龄了吧。
虽说已经不再任性,可我从小就没有多任性。听妈妈说,我小时候真的很乖。带我出去玩,我从来没有闹着非要买什么。多数都是趴在窗上看着,过了许久才肯离开。把我带到超市,丢到图书角我也不会乱跑,就乖乖的在那里信手翻阅那些看不懂的图书,实在看不下去了,也就跑到买玩具的地方静静地看着各式各样的玩具。被打了,我也不哭不闹,这我可真是怀疑自己那时候是不是泪腺不够发达哭不出来,还是神经麻木没有感觉。
在家里我非常喜欢吃瘦肉。就有一次,我们家要过节,我想:今天肯定有又大又多的瘦肉,让我吃个饱。我越想越美。可妈妈把菜端出来的时候,里面尽是土豆、白菜。我一气之下,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怎么没有我最爱吃的瘦肉呢?”妈妈说:“因为土豆和白菜也有营养呀!”妈妈微笑地说。就在这时,我任性的毛病又开始发作,从眼眶里流下一颗颗水银般的眼泪。
一下子跑到了我的房间里哭了起来“呜……”放声大哭起来,我原本还想:我今天不吃饭了!可没想到我的肚子会“咕咕”地叫起来,我马上飞快地跑到厨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会儿,我就吃完了,妈妈就笑着说:“你看现在不是吃得好好的吗?”
我已不再任性,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已被批评就板着一副脸孔,忍不下去就大吼大叫。现在的我会努力做到最好,这样没有生气的理由,没有生气,自然不会骂我。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吵着要买新书包,新书皮,新衣服,现在的我会把他们用到实在不能用的时候在扔掉,因为浪费是可耻的。
我正在渐渐的长大,心理也越来越成熟,任性这个词我不希望再停留在我身上。我希望自己能为父母分担,希望自己在他人眼中已不再是一个任性的小孩,而是一个正在逐渐发光发亮,逐渐成长的青年。
篇三:关于任性周记
一根温度计,气温热时会上升,气温低时就会下降,一天他忍受不了这种任人摆布的控制,想*地生活,于是它不停地上下晃动。主人看见后,以为温度计坏了,就把它扔掉摔碎了,温度计也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故事,这既让我为温度计感到可惜,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它毁了自己的一生呢?或许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任性”。
说到任性,我不禁又想起了另外一则寓言故事。森林里有一棵大树,非常羡慕鸟儿在白云之上*翱翔,羡慕小动物在地上*玩耍,痛恨自己整天被*在没有生机的土壤上,于是它奋力起身,连根拔起,欢快地奔向*,可是还没等它迈出几步就被一阵风吹倒在路上。大家一定会嘲笑这棵大树的无知愚昧,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其实不然,现在很多学生放弃学业,追求所谓的“个性*”,整天与一些“风流人物”混在一起:吸烟、喝酒、上网、抢劫,任着自己的性子,无所不干,最终锒铛入狱。还有一些家长也会“任性”,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这学那,全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最终落得家长失望、孩子痛苦。
看来,这种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任性”是极其错误的,必要的约束限制才能使我们健康茁壮成长。
其他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