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成绩是学生的招牌,只要招牌足够响亮,就会招来纷纷顾客竞相拍卖;现在,地段就是一个学生买卖的铁证,尽管买家与卖家情投意合,却只能是隔河相望,苦于中间那道无形的屏障,只得将近邻的商品收于麾下或被所谓“门当户对”的买主纳入囊中。
教育,像父母一样,总要给得合适:既不能委屈,不给孩子足够的饭吃;又不能牵强,强加一份吃不完的不符孩子消化系统的盛宴;还不能任孩子的性,任由他把饭撒了。每个人胃口不一样,自然打的饭,量就不一样:撑着了浪费粮食,又不能让消化好的人给饿着。
在这里,不是说成绩平平就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益处,而是说一块和田籽玉要是到了技艺拙劣的石雕师傅手中,岂不是荒废了人才,失去了给一个国家栋梁正确引导的机会吗。所以,不能穷了好材料的打磨、加工、抛光以及展台、欣赏人群。
中国之所以弱,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人才的发掘与任用。
浪费资源是可耻的,浪费教育资源更是对中华未来前程的一种挥霍。对于今天,重庆的教育水平不够平均,如果不宜改变每个学校的水平差距,那么就应该合理地分配学生以适合的中学,这才是对任何一个未来有可能成为栋梁的学生负责,给好材料予以高品质的教育,予以发掘后的“雕琢”。
一直很赞同国外的教育方式:根据各阶段的测试,由老师认真判断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适合哪个年级,根据水平的高低来给学生分配合理的教育环境。这是一种软性的制度。有些学生也许真的技高一筹,适合就好,不管是超前还是落后,不行不强求,像穿鞋,合脚便好,现在不是古代,不流行裹足。顺应的态势,更轻松。
因材施教,这道理,我们都应该懂吧?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刻意贬低一部分人,而是说每个人都不同,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同类一起,才不足造成差距感。小学老师很喜欢把成绩悬殊很大的学生安排在一块儿,意在成绩好的学的学生带动另一个同学学习,可是,六年来,实际来看倒无太大变化,但影响却是双方的。现在的制度,是就近入学,搞不好,互相影响下,反倒失了纯正的“品质”。
如此,没有好的“园丁”,没有周围同等同类的“花卉”,怎能使一朵“名贵之花”开得纯正,开得优雅,开得彻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