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作文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小编收集了又是一年清明至,欢迎阅读。
(一)
俯仰一世,白驹过隙。你有了“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的慨叹。你“割肉充饥”,却云发乎自然。你不为官禄所诱,只愿坚守心中之“闲福”,隐居山中,至死不变。然而与世界的不通融性,使你终究烈火焚身,在树林间血肉模糊,化作蓬蒿一丘。
世人悲之,将此日定为寒食。
夜,林中隐藏无数嗜血的麋鹿,瞳孔散发最原始的血腥之火,他慢慢靠近墓地,然后饥饿占据整个心灵,然后手在黑夜的注视中张牙舞爪,人性在酒足饭饱后灭绝,在虚无夸耀中萎靡。
世人嗤之,唾骂千年。
凤吹得墓地瑟瑟发抖,一切都在开始显现: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二)
时间,淡褪了那些熟知的记忆,淡褪了风景。
细碎的阳光,挣脱开冬日的禁锢,第一次在云端毫无顾忌地彰显力道。于是那些贪婪的,那些随着烈日移转的,那些红的,绿的,蓝的,黄的,一股脑地冒出来。霎那间冬日在色彩中被埋葬,霎那间一切都破茧而出。春天来了,是的,春天来了,来得那么突兀,突然,突现在我面前。昨日还在寒食,在千伞万伞的世界里,想终究要有一个“雨纷纷,欲断魂”的清明呢,今日就春归大地,在别有诗意的凉亭旁插柳祝福了;昨日还在听窗外怒雨打芭蕉,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今日却艳阳高照,享受踏青的愉悦了;昨日还在思索“病魂常似秋千索”中“秋千索”的喻义呢,今日就在榕树秋千上享受午后的慵懒了。
于是荒冢,独自穿行了四季。
绿色在两块石缝间崭露头角,皑皑的白雪覆盖了墓地,增加了金属般的沉重感,落叶零星地点缀了忧伤,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闷气,一声鸣叫划破了湛蓝的天壁,留下刺痛的痕迹,梅花在烈日中开放,鼻子里吸进的气息混杂着青草的味道。于是所有的感觉都混杂了,混杂了,糅合在一起,被重重地抛进死亡的深渊里,然后腐烂,腐烂,直至生出恶臭,熏得人只想掉眼泪,一种异样的感觉占据了整个心灵,从左心室,跳过右心室,弥漫血管,涌上咽喉,触及泪腺,然后液体喷涌而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脑海中浮现一幕幕烈士们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场景。黄继光爬着冲向火力点,身上的血都流尽了,他是靠什么力量坚定的站起来,用自己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跳下了悬崖。还有我们身边最近的刘英俊,他勇拦惊马的故事令同学们为之动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事迹,令人留念;令人悲叹;令人振奋。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们不忘自己已故的家人,不忘那些为了今天而奋斗的英雄们。也让我们延续他们勇敢、爱国的精神。让中国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永不停歇,永垂不朽。
第三篇:又是一年清明至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为图方面,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到明清时,清明扫墓更为盛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历来有扫墓的'习惯,每到“清明”,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鸣炮祈祷,为坟墓培上新土,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心,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有些残缺。
也许,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